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走进2025年的湘菜馆,让人有一种“恍惚感”:这价格,餐厅真的有钱赚?
价格回落至“10年前”?
即使不算上“特价菜”“团购套餐”“会员折扣”,人均消费不到30也基本能吃上荤素搭配、甚至有鱼有肉的一顿饭;
再看单个菜品的价格,39元的香菜牛肉、29元的辣椒炒肉稀松平常,甚至见到为数不少的价格个位数如芋头青菜汤、猪油炒豆芽等诸多菜品,正餐消费堪比快餐、盒饭。
就连很多勇闯高端市场的餐饮品牌,也开始重新思考消费定价。
也难怪有人直呼:现在的餐饮堂食客单价,已经下跌至10年前的水平。

再看外卖,也同样让餐饮人看了直皱眉。在各种优惠的叠加下,在“5.9元爆品一口价”“9.9元专区”的一众衬托下,20元的一荤一素都已经能算得上是“品质正餐”;在某外卖平台的行业数据中显示,今年新增的外卖订单中,有75%来自15块钱以下的低价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并非全是“无名小店”,当中有不少是名声在外的正餐品牌。
有人从市场供给关系分析,认为在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前两年又扎堆开了不少新店,甚至一度成为不少人的“创业首选”,现在的餐饮本就是供大于求的状态;
而今年以来受“禁酒令”的部分影响,宴请、请客的消费需求大大减少,以至于很多餐厅不得不通过降价、牺牲一部分利润来维持生存,加剧市场竞争;
再加上外卖、预制菜、新零售等丰富平台和场景的分流,进一步挤压传统餐饮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餐饮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挽回一部分客流,缓解经营压力。
消费水平接近,但体验完全不同
若近看菜品价格,似乎与10年前的餐饮并无差异,但实际上,如今的餐饮不可同日而语。
从“将就”到“讲究”的食材
在很多年前,若是你问一个厨师长,采购食材的标准是什么?你得到的回复很可能是“能省就省”“差不多就行了”,甚至还要反问你一句:我要是选你家猪肉,你每个月能给我多少返点?
而今天,除了凭借看、闻、摸的经验,厨房墙上的“验收标准”越来越长、越来越完善:小龙虾要“789”的,鸡要3斤的,鱼要2斤半的,就连辣椒的个头都要分个三六九等……
一个一个的数字,一项一项的标准,正是这个行业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的脚步。

从“经验”到“体系”的管理方式
若你在十年前问一个餐厅老板如何开好一家店,他可能会告诉你,一个好厨师,加上一个好店长,就不愁生意。
厨房师傅们做菜靠的是“手感”,火候把控、调料用量全凭手感;
门店管理靠的是“个人气场”,处理问题、人员沟通全靠个人技巧。
没错,很浪漫,但也很不稳定。
而如今将这一“玄学”变为“科学”的,则是属于现代餐饮的“管理体系”。
无论是统一口味的定制酱料,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保证基础品控的中央厨房;
还是丰富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人才培养渠道和方式;
多种多样的理论和工具,帮助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们,实现品牌的“遍地开花”。
布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的费大厨、农耕记,还是扎根本土、区域发展的绿草地、大碗先生,他们如今的成绩,绝不单单只是性价比、出品稳定,而是这些可量化、能复制的现代工具。
从“饱腹”到“体验”的升级
十年前,你或许会因为一盘辣椒炒肉、一盘剁椒鱼头走进一家餐厅,而如今进餐厅之前,你大概还要先上网搜一下环境、服务如何,有没有特别的演出或文化氛围,比的是综合体验。
想要感受休闲、放松的氛围,有农耕、渔趣、园林等各种主题氛围的院子餐厅;
想要感受丰富的文化色彩,有聚焦地域菜系、民族风情、怀旧街景的主题餐厅。
如今的餐厅,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交空间、文化场域和体验场所。
体验在升级,为何价格却在回落?
既然方方面面都在提升,为何在房租、食材、人工成本没有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客单价却在回落?
与其说价格回落是餐饮人缓解压力的无奈之举,倒不如说是一种餐饮发展的“必然”。因为这是行业从粗放增长迈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是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之后,市场趋于成熟的标志。
很多年前,做餐饮是“卖方市场”,只要做好一桌菜,就可以高枕无忧,毛利轻松奔着65%甚至是70%而去,因为顾客除你之外,别无他选;
而当下的消费是理性的、个性的、多元的,“好吃”不再是唯一标准,这代表做餐饮必须通过标准化运营、精准成本控制和多元化营收来提升综合的盈利能力,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这种"价值回归"现象,正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促使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体验优化来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也代表着,餐饮正式告别“低门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