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来过无锡才知道,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无锡的饮食,根在太湖的水、城里的酱缸。早清道光年间,三凤桥的酱排骨就凭着“浓油赤酱”立了脚,选的是本地黑猪肋排,加酱油、

无锡的饮食,根在太湖的水、城里的酱缸。

早清道光年间,三凤桥的酱排骨就凭着“浓油赤酱”立了脚,

选的是本地黑猪肋排,加酱油、冰糖慢炖,火要守着,

得让肉酥到骨缝里吸满甜鲜,这手艺传了七代,现在柜台上还摆着当年的酱缸。

老无锡早晨不喝豆浆,蹲在茶馆门口啃小笼。

皮得薄到能看见里面的汤汁,咬个小口先吸汁,鲜得直眯眼,

这汁是用猪皮熬的,加了点太湖白虾的鲜,甜不压鲜,鲜不抢甜。

过去逢年过节,家里女人要提前三天剁馅,

男人去排队买皮,说是“没小笼的年,不算无锡年”。

无锡菜的甜不是凭空来的。

早年间太湖边种甘蔗,本地糖便宜,烧菜时加一勺,既能提鲜又能防腐,慢慢就成了习惯。

现在去吃“响油鳝糊”,端上来时油还滋滋响,

里面藏着点糖,鲜得能多扒两碗米饭,

这味道,从民国时的菜馆传到现在,没怎么变过。

今儿,小汐跟诸位聊聊无锡的小吃……

江阴马蹄酥

形似马蹄,始于清初抗清斗争。

典史阎应元率民守城81天,点心匠人以铁蹄为形创此饼,寓意“万齿齐啃”解心头之恨。

清代方王圭诗赞“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道尽其香。

如今,这酥饼已成江阴“人心齐、民性刚”的象征,

婚庆寿宴必摆,走亲访友必带,连坐月子的妇人都要吃它补身。

被列入无锡市非遗名录,每一口都是江阴人的硬气与甜香,

连饼上的十八条纹路都藏着“抗清八十一日”的传说,吃的是饼,嚼的是骨气。

马蹄酥的魂在“酥、香、脆”。

上等面粉裹赤豆沙、松子、核桃仁,经“小包酥”工艺叠出32层酥皮,烘烤时火候精准,

出炉时金黄油亮,虎皮纹清晰。

咬一口,酥软不腻,甜中带香,连芝麻都带着阳光味。

总台元宵晚会上,它与惠山泥人、精微绣同台,成了江南非遗“三绝”。

游客来江阴,不带几盒马蹄酥,都不好意思说打过卡!

梅贡饼

1932年由慎馀肉庄吴耀林创制,原是“中秋礼饼”,后因避月饼市场之争更名,

取乾隆进士赵翼诗中“眉公饼”谐音,成了无锡人“替代月饼”的烟火味。

这饼金黄酥脆,皮薄如纸,

咬开“咔嚓”一声,鲜肉、豆沙、枣泥等馅心在舌尖滚出咸甜交织的层次,

趁热吃最妙,冷了就失了那股子“热乎气”。

当地人讲“梅贡饼要热,情谊要浓”,

2014年它被纳入无锡传统小吃复兴工程,成了非遗推荐名录里的“活化石”。

这饼里,揉着无锡人的巧心思,烤着老法头的火候,

咬一口,就是半部无锡吃食史,甜咸两味,都在皮酥层薄里,透着股子“实在”劲。

徐舍小酥糖

诞在宜兴徐舍镇,清同治年间由“豫和泰”南货店创制,

同治六年被选为宫廷贡品,成了“贡点”。

这糖讲究个“三日功”,

芝麻要炒至金黄脱皮,糯米磨粉蒸熟拌麦芽糖熬成“骨子”,再与芝麻糖屑叠压32次,

最后裹层糯米纸,切成火柴盒大小的方块。

咬开时,糯笃笃的糯米纸先化在舌尖,

接着是酥酥的芝麻香漫开,甜津津却不腻喉,

渣不粘牙,正是老宜兴说的“甜到心坎不齁人”。

如今这糖成了非遗宝贝,2023年刚升格江苏省级非遗。

当地人逢年过节、婚嫁贺寿,总爱摆两盒酥糖配年糕,

取“糕(高)糖(甜)”好意头。

这口“贡点”香甜,从清朝飘到今天,成了外地人来无锡必打卡的“甜瘾”。

刀鱼面

老江阴有句土话:“面汤甩到眼瞠,宁打耳光不放”,说的就是这碗面。

刀鱼面源自清代,当年江苏学政孙葆元过寿,

家厨用刀鱼茸混面粉擀出薄如蝉翼的面条,配老母鸡、筒子骨熬的乳白高汤,

一筷入口,鲜得直咂嘴。

如今虽改用海刀,但“三斤鱼松吊八十碗汤”的古法还在,

刀鱼茸混蛋清压成面,汤要慢炖六小时,撒把胡椒粉,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

这碗面里藏着无锡人的烟火气。

渔民靠水吃水,刀鱼出水即亡,便想出“刀鱼皮熬汤”的妙招:

刀背敲鱼肉,小刺扎进皮里,连皮带骨熬出油香,鲜得自然不口干。

现在刀鱼面成了市级非遗,老字号里38元一碗。

外地人来了必打卡,本地人春日里总要嗦上两碗,

配蛋皮丝、火腿丝,再呷口黑杜酒,那叫一个“鲜得嘞,赛过活神仙”!

油酥饼

无锡人唤作“金刚肚脐”,明末清初由明宗室朱圣谕创制。

相传他见惠山四大金刚肚脐形状,想起宫中重油酥饼,

便以此为模,用上等面粉、豆油、芝麻等食材,经18层酥皮叠制烘烤而成,

形似金刚肚脐,故得此名。

清代惠山寺住持惠性法师亦曾为其定名,沿用至今。

这饼子皮酥得掉渣,咬一口“咔嚓”作响,

内里馅料甜咸交织,桃肉、青梅、桔皮等十多种果子料混着糖油,香而不腻。

无锡人晨起必吃,配碗豆腐花,是老底子的味道。

乾隆下江南时尝了,直夸“江南第一酥”。

如今惠山古镇的饼店前,天未亮就排起长队,游客只为这口传承四百年的老味道。

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无锡人的乡愁,吃一口,便回到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

玉兰饼

清道光十二年,孙记糕团店在玉兰花开时创制此饼,

糯米粉揉成薄皮,裹上鲜肉、豆沙、菜猪油馅,下平锅油煎至两面金黄。

外皮脆得能听见“咔嚓”声,内里糯得能拉丝,

甜咸交织的肉汁在舌尖滚三滚,连牙缝都沾着香。

无锡人吃玉兰饼讲究“热乎劲”。

晨雾未散时,巷口老灶头支起油锅,现煎的饼子刚捞起就裹着热气塞进纸袋,

咬第一口得先吹吹,不然“扑哧”一声烫着嘴。

配豆浆是标配,甜咸两股子劲儿在喉咙里打转,直教人想起祖母灶台边的晨光。

如今这饼子成了“城市名片”。

外地人来无锡打卡必吃,本地人逢年过节更要煎上一锅。

它不靠花哨噱头,就凭“皮脆、馅鲜、汁多”三件宝,稳坐江南点心界头把交椅,

毕竟,能让人从清朝吃到今天的味道,才是真本事。

无锡梅花糕

倷伲无锡人冬天必吃的“热乎甜”。

源于明朝。乾隆下江南时因其形似梅花、色泽诱人赐名,流传至今。

这糕点讲究“外脆里糯”,模具烘烤成五瓣梅花状,

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豆沙、鲜肉、猪油菜等馅料,撒上红绿丝,

咬开时热气裹着甜香涌出,豆沙绵密不齁,鲜肉咸香带汁,

猪油菜更是无锡独有,甜中带鲜,老少皆宜。

南禅寺老法头的摊头,三代人守着这口铜模,鲜肉馅常卖断货。

制作时需“三浆三烤”:面浆先铺模底,填馅后覆浆,

铁板盖烤至半熟,再撒糖水二次烘烤,外皮焦香内里软乎。

如今还加了小元宵、青红果,更添层次。

冬天捧一个,暖手又暖胃,成了游客打卡的“无锡味道”,也是本地人记忆里的“甜蜜符号”。

酒酿棉子圆

这圆子如棉子般大小,无锡人喊它“咯咯圆”,

早先小贩挑担串巷,手敲竹筒“咯、咯、咯”,现煮现吃。

糯米粉用热水揉透,搓成指节粗的长条,切丁过筛成圆,

酒酿捣碎拌白糖,滚水一冲,撒把干桂花,甜香能飘半条街。

老无锡人讲,这口甜是刻进骨子里的,

冬日暖胃,夏日解乏,连糖芋头、油面筋都沾着这股甜劲儿。

这圆子不单是吃食,更是节庆里的烟火。

清明踏青、中秋赏月,家家灶头飘着酒酿香,圆子浮在碗里,像撒了把碎珍珠。

老辈人说,从前日子苦,吃口甜的才觉着日子有奔头;

如今日子甜了,这口糯香反而成了乡愁的开关,

咬开圆子,糯粉裹着酒酿的醇,甜里透着桂香,瞬间就能想起巷口阿婆的竹筒声,

想起妈在灶前搓圆子的背影。

这口甜,是无锡人用百年时光酿出来的,甜得实在,甜得踏实。

鸡子大饼

无锡人叫它“鸡子大饼”,1916年由范盘福老先生创制。

当年他卖葱油饼,为防山寨,往饼里打了个鸡蛋,金黄酥脆,甜咸交织,立马火遍街头。

这饼得下午吃才够味,

老无锡的工人下工,学生放学,总得拐到菜场摊头买个饼,配碗豆浆,油香混着蛋香,

一口下去,外头脆得掉渣,里头软得像云,

甜中带咸,油而不腻,那叫一个“适意”!

如今南禅寺、新生路的老字号还在守着这门手艺,

游客排着队也要尝这口“糖油炸弹”。

无锡人吃它,不图精致,就图那股子市井烟火气,热乎、实在,

咬一口,满嘴都是老无锡的腔调,

甜津津,香喷喷,扎扎实实的生活味儿。

无锡小笼包

当地人叫“小笼馒头”,皮薄如纸却能兜住滚烫卤汁,

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全靠面点师傅手劲,

面团不发酵,揉到“婴儿肌”般细腻,擀成中间厚、边薄如蝉翼的皮,

裹进肥瘦四六开的猪前腿肉,再塞满手工熬制的皮冻丁。

咬开“鱼嘴口”,甜津津的卤汁裹着肉香涌上舌尖,

这口“无锡甜”可是从北宋开封灌汤包传下来的,

乾隆下江南时在寄畅园尝过,直夸“鲜得眉毛掉”!

如今无锡城里小笼包店比茶馆还多。

本地人吃它有讲究:先蘸玫香醋,配嫩姜丝“吊鲜”,

再咬小口吮汤——这叫“先开窗,后喝汤”,免得烫嘴又失了风味。

更绝的是秋冬蟹粉小笼,蟹黄混着皮冻,鲜得连汤汁都泛着金黄。

这口甜而不腻的“人间烟火”,早成了无锡的“城市密码”,连外国人都追着吃。

小汐说完这些吃食,抬头看看窗外。

无锡的甜,原不是糖的甜,是太湖水流了千百年,淌进灶披间,淌进人心里。

就像那老师傅说的,做吃食和过日子是一个理儿,

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透了。

您若来无锡,穿巷子,闻着味儿走,那甜里,藏着咱祖祖辈辈的日子呢。

(您要是有空来无锡,我陪您去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