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坛旁,那口穿越时光的烟火气在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中,总有一些角落,藏着能勾起我们心底温暖回忆的味道。曾经柳衙巷那家承载着无数人童年与青春的油糟粿店,如今已悄然搬至天地坛附近,带着那份不变的醇香,续写着属于它的美食传奇。
曾经,这家油糟粿店隐匿在柳衙巷的老厝里,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那时候,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巷子,油糟粿的香气便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撩拨着附近居民的味蕾。大家循着这股香气,纷纷来到小店前,排队等候那一份热气腾腾的美味。然而,后来店铺搬走了,不少粉丝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四处打听却始终找不到那熟悉的味道。直到有一天,偶然得知它已在天地坛附近安了新家,心中那股对美味的渴望瞬间又被点燃。

当我走进这家搬迁后的“油糟粿小店”,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只是,眼前少了几张熟悉的面孔——老伯和阿姨不再亲自操刀了。听阿兄说,老伯从年轻时就开始做油糟粿,一直做到头发花白,整整30年,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小小的油锅里。原来的摊位已经关了几个月,阿兄在老店也负责发酵面团,一做就是好几年,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如今,小店只有他一人坚守,每天6点就开启忙碌的一天,卖到中午便收摊,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新的位置,去晚了,9点多到店里,红心顶已经没了,只能带着一丝遗憾离开。第二天,我特意早早地就赶到,正好赶上阿兄在做油糟粿和韩信饼。只见他站在油锅前,手法娴熟得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面团在他的手中翻动着,渐渐膨胀成金黄的模样,就像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小太阳。一锅刚出炉,遇上两三个顾客买得多,瞬间就被买空了。每锅炸的量都不多,所以拿到手的,都是刚出炉、热乎乎的,带着满满的诚意与温度,仿佛能感受到阿兄对这份美食的热爱与执着。

这家小店,依旧只卖两样东西——油糟粿和韩信饼。但就是这两样看似普通的食物,却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
先说油糟粿,面团在阿兄熟练的翻动下,渐渐变成诱人的金黄色。刚出锅的油糟粿烫手得很,放凉片刻后咬下,外皮酥脆得恰到好处,“咔嚓”一声,仿佛是幸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而且这外皮一点都不空心,内里绵软却不厚重,就像一朵轻柔的云朵,在口中缓缓散开。咸香的味道调配得刚刚好,不会过于咸腻,也不会寡淡无味,让人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吃下去。无论是空口吃,感受那纯粹的酥脆与绵软;还是浸在豆浆里吃,让豆浆的醇厚包裹着油糟粿的香气,都别有一番风味,仿佛每一口都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
除了油糟粿,韩信饼也毫不逊色。刚炸好的韩信饼热乎乎的,拿在手里蓬松柔软,仿佛轻轻一捏就会变形。咬上一口,微微的甜意在口中散开,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甜蜜,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甜腻,就像春天里的一缕微风,轻轻拂过心田。我一口气吃了2个,吃完才后悔买少了。来买的人,基本都是10块15块地买油糟粿,或者买2个韩信饼给小孩做早餐,简单又美味,满满的都是生活的烟火气。

如今,阿兄依旧守着这份朴实的美味,在天地坛旁的巷子里,延续着小店的烟火气。那口油锅里的滋滋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那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油糟粿和韩信饼,都成了这座城市里最温暖的印记。它或许没有高档餐厅的华丽装饰,没有网红美食的喧嚣炒作,但却有着最真实、最动人的味道,让人在品尝的瞬间,仿佛回到了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旧时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的小店就像一座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里,藏在那口穿越时光的烟火气中。每一次走进这家小店,品尝着那熟悉的油糟粿和韩信饼,都是在与过去的自己重逢,都是在感受那份最纯粹、最温暖的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