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盟主场上,特朗普想出风头,提出主办和平仪式,不许中方参加

东盟峰会召开在即,特朗普却想要出风头,提出主持泰柬和平协议签署仪式,还不许中方参加。2017年,特朗普参加第31届东盟峰

东盟峰会召开在即,特朗普却想要出风头,提出主持泰柬和平协议签署仪式,还不许中方参加。

2017年,特朗普参加第31届东盟峰会画面

根据美媒“政客新闻网”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出席第47届东盟峰会提出明确条件:要求由其主持柬埔寨与泰国的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并施压东道主马来西亚排除中方参加该仪式。

特朗普为何执着于主持一场与美国并无直接关联的和平仪式?作为峰会东道主的马来西亚,又将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 “附加条件”?

这场看似突兀的 “仪式争夺战”,实则与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揭晓的时间点高度重合。

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念,早已是特朗普公开的政治诉求。

早在2019年,他就曾宣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为其撰写 “足足五页纸” 的诺奖提名信,即便日本政府随后否认该说法,仍不妨碍他反复提及此事以彰显 “国际贡献”。

特朗普与安倍晋三

2025年以来,特朗普的诺奖造势动作愈发密集。

他在9月30日会见美军高级将领的时候,直言如果自己没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那将是对美国的“侮辱”。

眼看诺奖揭晓在即,东盟峰会成为他最后的 “表演舞台”——

泰柬和平进程恰是地区热点议题,若能以 “和平缔造者” 身份主持签署仪式,无疑能为其造势增添重磅筹码。

但讽刺的是,这场被他盯上的和平进程,自始至终都与美国无关。

泰柬两国817公里的边境争端已延续一个多世纪,今年5月发生短暂交火后,双方始终通过自身机制寻求解决:

柬泰边境冲突画面

5月29日柬泰陆军司令会谈达成停火共识,6月泰国与柬方商定通过联合边界委员会磋商,这些努力均未涉及美国参与。

7月24日冲突升级为 “十多年最严重局势” 后,出面调解的是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最终促成两国7月28日达成停火,并于8月7日正式签署初步的停火协议。

这一进程与2011年柏威夏寺冲突的解决路径如出一辙,当年柬泰边境爆发持续数月的武装冲突,最终也是在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的斡旋下实现和解,彰显了东盟主导地区争端解决的传统。

特朗普试图 “摘桃子” 的举动,让东道主马来西亚陷入两难。

根据《东盟宪章》,东盟峰会由轮值主席国牵头组织,核心原则是 “协商一致”,任何外部势力的强制要求都与这一传统相悖。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斡旋泰柬边境冲突

作为2025年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的调解角色早已得到泰柬双方认可,安瓦尔总理耗时三周的穿梭外交,更是为和平协议奠定基础。

接受特朗普的条件,意味着否定自身及东盟的调解成果;

拒绝则可能影响与美国的关系,这种平衡考验着马来西亚的外交智慧。

截至目前,马来西亚官方仅表示 “正与各方协商”,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团队一边宣称 “中方与泰柬和谈无关”,一边却无视事实细节:

7月冲突最激烈时,中方已明确表示正应双方请求提供斡旋支持,而这一角色恰是地区争端调解中常见的协助姿态。

中国和马来西亚代表就柬泰边境冲突交换意见

美方这种刻意的 “排他性要求”,本质上是将和平仪式异化为政治表演的道具,与东盟倡导的 “包容性合作” 理念格格不入。

从历史经验来看,外部势力强行介入地区和平进程的尝试,往往难以持久。

2011年柏威夏寺冲突中,美国也曾试图介入调解,最终因泰柬双方更信任东盟机制而无果。

如今特朗普的 “仪式诉求” 面临着相似困境:泰柬两国已通过联合边界委员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无需外部力量 “主持大局”。

即便特朗普最终如愿出现在签署仪式现场,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象征性角色。

对于特朗普的诺奖造势计划而言,这场 “仪式争夺战” 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落空。

美国总统特朗普

眼下,第47届东盟峰会召开在即,马来西亚的最终应对、泰柬两国的态度表态,都将检验东盟在外部压力下的自主性。

而特朗普的这场 “诺奖造势秀”,或许终将沦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