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武汉街头。一名资深法官驾车被查,酒精测试仪上的数字超过90mg/100ml——这是一个知法犯法的夜晚,也是一场对司法公正的公开拷问。

李济森,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原庭长,一个本该手持法槌捍卫法律尊严的人,却成了醉驾犯罪嫌疑人。更讽刺的是,二十多天过去了,这位知法犯法的庭长依然能接听记者电话,轻描淡写地说出“准备办理提前退休”。
一个涉嫌危险驾驶罪的法官,竟在盘算着“提前退休”的退路。而普通市民若是醉驾,此刻估计早已身陷囹圄。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位法官心中,法律究竟是什么?是只约束百姓的绳索,还是可以为自己松绑的橡皮筋?当他坐在审判席上,对酒驾罪犯作出判决时,可曾想过自己也会成为阶下囚?
更令人不安的是案件处理的暧昧不清。为什么没有刑事拘留?为什么案件进展不公开?为什么一个醉驾后还能从容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这些问号,需要有人回答。

确实,“两高一部”的新规为醉驾入刑留下了一定空间,即,不再强调血液酒精含量超标“一律入刑”,如果认定案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以体现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但新规没有为知法犯法的司法官员开脱。相反,法官醉驾,理应罪加一等——因为他们不仅违法,而且知法犯法。
“我准备办理提前退休了。”这句话背后,透露出怎样的有恃无恐?是对法律的蔑视,还是对特权保护的自信?

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在等待答案:在这片土地上,法律面前是否真的人人平等?当执掌司法权柄者违法时,是网开一面,还是铁面无私?
此案早已超越了个体违法,它已成了一块试金石,测试着我们的司法体系能否还有“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

法律的尊严,需要每一个司法者的敬畏与坚守。当守护法律的人开始践踏法律,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个别人的信任,而是对整个法治信仰的动摇。
二十多天过去了,阳光司法的承诺不该只是口号。此案需要的是一个透明公正的处理,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结果——既为警示后来者,更为守护司法那不容玷污的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