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女性的绝望奔跑:130万“消失的她”背后警局冷漠与司法困局

一名北方邦女子在街上狂奔,奋力拦下副警长的车辆。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印度女性在司法系统失效后的绝望求助。“如果我的女儿有

一名北方邦女子在街上狂奔,奋力拦下副警长的车辆。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印度女性在司法系统失效后的绝望求助。

“如果我的女儿有婚前性行为,且夜间同男友外出,我会把她活活烧死。所有父母都该如此。”2012年黑公交轮奸案中,被告辩护律师的这番话震惊了世界,却也残酷揭示了印度部分男性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

印度内政部向议会报告的一组数据同样令人震惊:近年印度有数百万名女性被上报失踪,其中超过五分之一是未成年女孩。这些“消失的她”,许多最终遭遇了强奸、谋杀或沦为人口贩卖的受害者。

残酷现实:数字背后的安全困境

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数据显示,印度每天报告的强奸案数量接近百起。然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真实数字可能要高得多,因为多数受害者由于担心报复、社会耻辱感而选择不报案。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谴责受害者”文化,让许多受害女性遭受二次伤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强奸案施害者是受害者认识的人,包括朋友、家人等。对印度女性来说,危险不仅来自街头陌生人,更可能来自最亲近的社交圈。

司法困境:严法难行的系统性失效

面对频发的恶性案件,印度政府确实有所行动。2012年黑公交轮奸案后,印度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并建立了数百个强奸案快速审判法院。

然而,法律的存在并不等于正义的实现。印度总理莫迪也不得不承认:“保护女性并为她们伸张正义的严格法律已经到位,但是我们需要使其更加积极(有效)。”

印度关注女性议题的非政府组织指出,对强奸案件的调查常常草草了事,案发后的初步证据收集不力,也帮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继续逍遥法外。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方邦一名19岁女子被轮奸致死的案件。受害女子死亡前几天曾向警方报案明确说出被轮奸的事实,但当地一名高级警官却暗示“该女子没有被强奸,因为没有发现精液证据”。

文化痼疾: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印度强奸问题根源深厚,远非单纯的法律手段能够解决。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强奸是一个需要重置的文化问题”。

印度社会长期的父权结构使女性成为“次等公民”。文化规范和习俗使妇女在印度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被永久化。

种姓制度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扮演了帮凶的角色。非营利组织指出,处于种姓最底层的“贱民”女性尤其容易遭受性暴力,高种姓男性经常将性暴力当作武器,以强化压制性的性别及种姓等级制度。

分析这些深层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即便在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印度女性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

微弱曙光:草根力量的觉醒

面对系统性的性别暴力,印度女性并未完全沉默。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和普通女性正勇敢站出来,挑战根深蒂固的父权规范。

在阿萨姆邦的茶园,妇女们成立了互助俱乐部。一位茶叶采摘工自豪地说:“我告诉我的丈夫,我不是他可以虐待和制服的那个女人。他现在在家务上出了不少力。”

这些俱乐部通过互动戏剧表演、舞蹈和音乐,开展关于性别平等的群众运动,使数千名社区成员受益。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为妇女提供长期法律支持。

印度著名的女权活动家领导发起了要求城市安全的游行示威,她向民众呼吁:“我们希望女性在城市里能够自由、安全地穿过街道,没有恐惧、威胁或骚扰。”

在印度许多角落,女性依然在为实现最基本的“夜间行走自由”而挣扎。一名印度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不是早上5时或6时,不是7时或8时,而是午夜,我想走在街上……我将努力不害怕黑暗,让我自由自在。”

这段宣言,依然回荡在无数印度女性的心中。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拦车求助”的女性会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进行深刻的文化重置和系统改革,否则她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