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 XX 医院医保科,您的医保账户涉嫌违规使用,需立即配合核查……” 当你接到来自医院的固定电话,是否会下意识放下戒备?然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这些看似权威的 “医院来电”,竟成了境外电信诈骗集团的 “诈骗道具”。2025 年 11 月 21 日,鄂尔多斯警方通报的一起重大案件,撕开了境外电诈背后技术黑灰产的神秘面纱:74 名嫌疑人横跨 21 省构建犯罪网络,利用 VOIP 设备篡改号码,长期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而医院固定电话只是他们众多 “伪装外衣” 中的一种。
这场历时五个月的跨国追缉,不仅抓获了从管理层到安装层的全链条罪犯,更暴露了电信诈骗的新型作案手法。当诈骗分子开始 “借用” 公共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当技术手段成为诈骗的 “帮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这起案件的侦破,究竟撕开了怎样的黑色产业链?我们又该如何筑牢防范防线?
案件还原:医院电话牵出大案,5 个月追缉横跨 21 省故事的开端,源于一组异常的通话数据。2025 年 5 月,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分局刑侦反诈中心在日常监测中发现,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涉案电话,竟精准指向了本地多家医院的办公固定电话。
“医院的固定电话怎么会用来打诈骗电话?” 这一不合常理的现象立刻引起了警方的高度警惕。要知道,医院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固定电话具有天然的公信力,普通人接到此类来电时,防范心理会大幅降低,这也让诈骗分子更容易得手。分局党委迅速抽调刑侦、网安、技术侦查等多警种精干力量,成立专项专案组,一场针对境外电诈技术黑产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专案组的侦查起点,选在了医院的弱电管道井。民警们顶着狭小空间的闷热与粉尘,对医院的通信线路、设备接口进行逐一勘验,最终成功锁定了关键证据 —— 嫌疑人非法接入的 VOIP 网络电话设备。通过技术分析,民警们率先在全区范围内揭开了该犯罪团伙的核心作案伎俩:利用 VOIP 设备破解并篡改来电显示号码,将境外诈骗电话伪装成医院、银行、政府部门等公信力强的机构电话,以此降低受害人的防范意识,实施精准诈骗。
作案手法明确后,专案组坚持 “打源头、斩链条” 的原则,以一名底层设备安装人员为突破口,开始层层上溯。然而,侦查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犯罪团伙具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团伙成员之间全部使用境外加密通信软件联系,聊天记录自动销毁,几乎不留痕迹;涉案地域更是横跨全国 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犯罪网络分散且隐蔽;此外,案件涉及的诈骗电话信息高达 10 万余条,电子数据量巨大,溯源研判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为了还原犯罪网络的全景图谱,办案民警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日夜奋战在研判一线。他们一方面对海量电子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分析,从中寻找嫌疑人的身份线索和活动轨迹;另一方面,跨区域奔波调查,走访相关单位和群众上百人,逐步摸清了该犯罪链条的层级结构:从顶端负责对接境外电诈集团、统筹规划的管理层,到提供技术开发、设备调试的技术支撑层,再到专门收售二手设备、提供硬件保障的设备收售层,最后是负责在各地公共机构、写字楼等场所安装设备的底层安装层,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犯罪集团。
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东胜分局果断上报,申请发起全国集群战役。收网指令下达后,10 余支行动小组雷霆出击,多警种协同作战,辗转大半个中国,在各地警方的配合下,逐一锁定 74 名犯罪嫌疑人的藏身之处。从繁华都市的写字楼到偏远县城的出租屋,从技术骨干的实验室到设备仓库,行动小组克服了地域跨度大、抓捕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成功将所有嫌疑人缉拿归案,打掉各类犯罪团伙 31 个,扣押 VOIP 相关设备 300 余台。截至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相关涉案资金的追缴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深度剖析:技术黑产为何成为境外电诈的 “致命帮凶”?鄂尔多斯警方侦破的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传统诈骗模式逐渐难以为继,而以 VOIP 设备篡改号码、虚假基站、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等为代表的技术黑产,成为境外电诈集团的 “新宠”,也让诈骗变得更加隐蔽、精准、难以防范。
技术赋能:让诈骗 “披上” 公信力外衣VOIP 设备,即网络电话设备,本是一种便捷的通信工具,广泛应用于企业办公、远程沟通等场景。但在犯罪团伙手中,它却被改造成了诈骗的 “利器”。通过技术破解,嫌疑人可以随意篡改来电显示号码,将境外诈骗电话伪装成医院、银行、公安、法院等权威机构的号码,甚至可以伪装成受害人亲友的号码。
这种 “伪造成熟” 的诈骗方式,精准抓住了普通人对权威机构的信任心理。当受害人接到显示为 “XX 医院医保科”“XX 银行客服” 的来电时,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其真伪,往往会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等关键数据,最终导致财产损失。更可怕的是,这种技术手段的门槛并不高,犯罪团伙只需购买相关设备和软件,就能快速搭建诈骗通信网络,给警方的打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链条化运作:分工明确,抗打击能力强这起案件中的犯罪集团,呈现出典型的 “链条化运作” 特征。从顶端的管理层到底层的安装人员,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分工,互不交叉,却又紧密配合。管理层负责对接境外电诈集团,承接 “业务订单”,制定诈骗通信方案;技术支撑层负责设备调试、软件开发,确保篡改号码的技术稳定;设备收售层负责采购、翻新、销售 VOIP 设备,为整个链条提供硬件保障;底层安装层则负责在各地寻找合适的安装地点,非法接入公共机构的通信线路。
这种分工模式,让犯罪集团的抗打击能力大幅提升。即使底层安装人员被抓获,也很难快速牵扯出上层核心成员;而核心成员通过境外加密通信软件遥控指挥,与底层人员几乎没有直接接触,进一步增加了警方的侦查难度。此外,犯罪集团的涉案地域广泛,设备分散,一旦某一区域的设备被查封,其他区域的设备仍能继续运作,确保诈骗活动不会中断。
境外勾结:跨境作案,逃避打击值得注意的是,该犯罪集团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大量诈骗团伙转移至境外,利用境外的法律漏洞和地理优势,继续实施诈骗活动。但境外诈骗集团要想对国内民众实施诈骗,必须解决通信链路的问题 —— 直接从境外拨打国内电话,很容易被反诈系统识别拦截。
而这起案件中的犯罪集团,恰好填补了这一 “空白”。他们在国内非法搭建 VOIP 通信网络,将境外诈骗电话的信号 “伪装” 成国内公共机构的电话信号,成功绕过反诈系统的拦截,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了稳定、隐蔽的通信通道。这种 “境内技术支持 + 境外实施诈骗” 的模式,让诈骗活动更加隐蔽,也给警方的跨境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延伸思考:面对技术型诈骗,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 “钱袋子”?鄂尔多斯警方的这起侦破案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电信诈骗的手段正在不断升级,技术黑产的介入让诈骗变得更加精准、隐蔽。面对这种新型诈骗,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警方的打击,更需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掌握科学的防范方法,从源头上避免财产损失。
破除 “权威迷信”:任何要求转账的 “官方来电” 都要警惕无论是医院、银行,还是公安、法院等权威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公民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更不会以 “涉嫌违法”“账户冻结” 等名义,要求公民进行转账操作。因此,当你接到此类来电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 “权威迷信”,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的号码。
正确的做法是: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比如,拨打医院的官方客服电话、银行的全国统一客服热线,或者直接前往相关机构的线下网点,核实来电内容的真实性。切记,不要在来电中透露任何个人敏感信息,更不要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转账操作。
了解诈骗技术:认清 VOIP 篡改号码的常见套路VOIP 篡改号码的诈骗,通常有固定的套路:首先,伪装成权威机构或亲友的号码拨打来电;其次,以 “账户异常”“涉嫌违法”“有紧急事项” 等为由,制造紧张气氛,催促受害人尽快行动;最后,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
了解这些套路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进行识别:比如,来电号码虽然显示为官方号码,但通话质量较差,有杂音、延迟等情况;对方的语气过于急促,不断催促受害人,不允许受害人有思考和核实的时间;要求受害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私人渠道转账,而不是通过官方正规渠道办理业务。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大概率是诈骗,应立即挂断电话,并向反诈中心举报。
借助科技手段:用好反诈工具,筑牢防范防线除了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我们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为自己的 “钱袋子” 加上一道 “安全锁”。首先,要及时下载安装 “国家反诈中心 APP”,该 APP 能够有效识别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其次,要开启手机的陌生号码拦截功能,减少陌生诈骗电话的骚扰;最后,要提醒家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轻易接听陌生来电,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家人沟通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防控能力,加大对 VOIP 设备非法使用的监测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反诈预警系统,及时识别和拦截伪装成官方号码的诈骗电话。同时,要加强对二手电子设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翻新 VOIP 诈骗设备的行为,从源头切断犯罪链条。
结语:打击技术型诈骗,需要全民共建 “反诈防线”鄂尔多斯警方历时五个月,横跨 21 省的追缉行动,成功打掉了为境外电诈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黑灰产链条,彰显了我国打击电信诈骗的坚定决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型诈骗的打击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只要有利益可图,就会有犯罪团伙铤而走险,不断更新作案手段。
打击技术型诈骗,不仅需要警方的雷霆出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技术黑产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反诈技术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通信环境;而我们每个公民,都要提高防范意识,认清诈骗套路,不轻易相信陌生来电,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盲目进行转账操作。
当警方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当企业的技术防控不断升级,当公民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 “反诈防线”,让技术黑产无处遁形,让电信诈骗失去生存的土壤。
最后,你是否接到过类似的 “官方伪装” 诈骗电话?你还有哪些防范电信诈骗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