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既是对以色列军事冒险的委婉批评,也是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善意提醒。就像一位智者对迷途旅人的规劝:想做生意可以,但得先把家门口的战火熄灭。
毕竟,再强大的军事机器也需要经济支撑,而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是以色列最渴望的合作伙伴。

以色列的经济困境确实令人咋舌。2023年以来的巴以冲突,让这个中东小霸王的国库以惊人速度缩水。每月数十亿美元的军费开支,飙升的财政赤字,再加上旅游业腰斩、外资撤离,以色列经济正面临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与此同时,伊朗方面却在中国受到了截然不同的礼遇。伊朗新任驻华大使法兹里,与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会晤气氛融洽,中方再次表达了为中东和平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引人注目的是,伊朗防长纳西尔扎德借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之机访华,预示着中伊军事合作可能迈上新台阶。
这种反差待遇背后,是两国对国际规则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色列屡屡无视安理会决议,将地区推向战争边缘;而伊朗虽然与以色列剑拔弩张,但至少在形式上尊重多边框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自然更倾向于,与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深化合作。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既不因与伊朗的友好关系而偏袒一方,也不为以色列的合作诱惑放弃原则。中方坚持的是超越阵营的公正立场:谁要和平发展,我们就与谁合作;谁要挑起战火,我们就劝谁冷静。

伊朗显然深谙此道。冲突结束后,德黑兰没有继续与以色列隔空对骂,而是转向中国寻求战略支持。这种务实做法,既避免了陷入与以色列的消耗战,又为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伊朗防长的中国之行,很可能开启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新合作。

对以色列而言,接受中国的和平建议,或许意味着要放弃部分军事扩张,但从长远看,这可能是摆脱地区孤立的最佳选择。对伊朗来说,深化与中国合作不仅能获得安全保障,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