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七年建房路:危房下的困境与审批中的迷雾

一、危房绝境:一家十四口的居住难题1977年11月,丽水市莲都区水阁镇潘田行政村各山源自然村的王家老房被大火吞噬。因家庭

一、危房绝境:一家十四口的居住难题

1977年11月,丽水市莲都区水阁镇潘田行政村各山源自然村的王家老房被大火吞噬。因家庭负担重、经济困难,政府特批火烧木材,助其建成五间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可山区白蚁猖獗,松木横梁、楼板被蛀空,房屋结构已严重受损。2006年“桑美”台风袭来,泥土封墙倒塌,五间楼房成了危房,有村民知晓这一情况。

这栋危房里曾住着14口人,是王家兄弟姐妹及各自家庭。房屋危在旦夕,一家人却只能在外借租民宅。王贵华一家6口、王小和一家3口、王小王一家4口……靠务农或打零工维持生计,经济拮据到连房租都难以承担。2009年,因实在交不起房租,他们搬回已被认定为危房的老屋,“家里的横梁随时可能掉下来,晚上睡觉都不敢睡沉”,当事人表示。《行政起诉状》里记录了他们的困境:无房居住,农用工具、家具无处堆放,“在无奈的情况下,拆除老旧房子建造,原拆原建,我们也多次打电话到丽水电视台“某白谈天”节目,得到的答复是危房改建可以不通过审批”,但这一尝试并未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审批迷局:七年奔波中的波折

从2006年开始,王家兄弟姐妹7人就为了“原拆原建”四处奔走。他们本以为按流程申请就能解决住房危机,这一过程持续了七年之久。

2007年,建规局主管胡某给出说法:土地使用证是母亲马某的,没有遗嘱,得先办继承公证才能审批。王家兄妹们照做了,2007年11月18日拿到公证书后再去申请,胡某却称“材料找不到了”。2008年他们再次申请,把材料交到胡某手里,3月30日公示、街道办事处签字,一切看似顺利,可公示结束后,但情况再次发生变化。过程中,对方先后提出需办理继承公证、需邻居签字、需所有兄弟同意等要求。

更让人无奈的是临时过渡房的波折。2010年2月2日,他们实在没辙,为了人身安全申请临时过渡房,经潘田行政村、街道办事处同意,在原有牛棚位置建了近40平方米平房。可房子盖到三楼时,水阁执法分局来人拆掉了三楼水泥砖,称其为“违章搭建”。他们再次申请临时过渡房,获批后刚建不久,又被要求拆除,理由是“再给审批”,可拆了之后,审批却没了下文。下雨时,临时过渡房漏雨严重,“这是我们兄弟姐妹。最穷最困难的日子,在如今改革开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早已不可想象。”

期间,同村缪某兄弟三人拆房重建,不到一个月就获批,“办一切手续等待拿房产证了,这是胡某亲口跟我们讲的”,但王家的申请却迟迟没有进展。同村其他案例的顺利通过,与自家申请的漫长等待,使当事人感到不解。

三、同村异策:公审批进度差异的困惑

在王家七年的建房奔波中,出现了同村审批进度不一的情况。同样是拆房重建,缪某兄弟能在一月内获批,而王家却要经历“材料丢失”“被告阻挠”“签字不算”等一系列波折。

当事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这种不公并非个例,2008年12月18日,建规局、国土分局曾对金某等8户农民建房情况进行讨论,其中王贵华、王小一的申请也在列,当时的会议记录里明明写着“同意王贵华、王小一村民的危房改建申请建设后,申请临时过渡房的协议”,但后续未能按此执行。审批过程的漫长与反复,给本就居住在危房中的一家人造成了更大的困扰。

维权之路同样艰难。他们曾向信访局、建规局等部门反映情况,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通过媒体途径寻求帮助后,临时过渡房仍被拆除。

四、历程回顾:安居梦背后的权益之思

从1977年的火烧房,到2006年的危房,再到2013年仍未解决的审批难题,王家一家的安居愿望在七年间未能实现。这七年里,他们为审批事宜奔波多年,过程曲折,长期面临住房安全的压力,耗费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居者有其屋”不该是一句空话。王家的经历,使其对审批过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产生了疑虑。当同村人能顺利建房,而他们却要在“材料丢失”“领导推诿”中打转时,这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

王家的故事,不是孤例。此事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更好地保障民众基本居住权益的关切。希望此事能得以妥善解决,让王家的安居愿望得以实现。此事也关乎对基本居住权益的保障。毕竟,让每一个百姓有房可住、住得安心,才是民生工程最该有的温度。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