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贾宝玉最后会选择出家,是王夫人拘得太紧,还是薛宝钗劝学导致?

黛玉离世以后,宝玉在家人的安排之下娶了宝钗。但宝玉婚后过得并不如意,他始终没有忘记世外仙姝林妹妹,最后他悬崖撒手,抛弃薛

黛玉离世以后,宝玉在家人的安排之下娶了宝钗。但宝玉婚后过得并不如意,他始终没有忘记世外仙姝林妹妹,最后他悬崖撒手,抛弃薛宝钗当和尚去了。

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贵闲人,贾宝玉最后会选择出家,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母亲王夫人对他拘束太过,还是薛宝钗日夜劝学,让他躲无可躲,只能遁入空门?

01

婚前,袭人天天劝宝玉要用功,就算不喜也要在老爷面前装出喜欢读书的样子。

她还喜欢动不动就以此为由说自己要回花家去,宝玉贪恋她的身体,总是甘愿受她的拿捏,答应她的要求。

袭人知道宝玉离不开自己,越发狂妄,有时宝玉稍有不如她意的地方,比如宝玉用湘云的洗脸水洗了一次脸,她就让宝玉以后都不要再进这个屋子了。

“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

袭人还只是个名分未定的姨娘,就已然用这样的口气跟宝玉说话。那薛宝钗日后成为了宝二奶奶,她说话的口气岂不是更要上天了?

何况,薛宝钗博古通今,她的嘴自然比袭人更厉害,她说出来的话满篇都是大道理,宝玉是绝对一个字也驳不了的。

当初袭人生气,宝玉无奈之下,还续了一篇庄子的《南华经》来抒发情绪。但若宝钗也这般生气不理他,不知宝玉还能找什么来舒缓?

宝钗的哥哥薛霸王都能被她怼得没法还嘴,情急之下只能抖出她金玉良缘的幌子。

宝钗忙也上前劝道:“你忍耐些儿罢。妈急的这个样儿,你不说来劝妈,你还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便是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倒把你的性子劝上来了。”

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宝钗开口,句句有理,黑的也成了白的,无错的也成了有错的,就问你怎么去驳正?

宝玉又不是薛蟠那种人,更加没法回一个字。

他以前受不了时,是选择直接转身离开: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但等到他和宝钗成婚之后,他要再转身离开又能去到哪里,哪里没有薛宝钗的身影?

当日袭人不理他,他还可以找芸香(四儿)来伺候,但是这招对薛宝钗却是无效的。

因为当她成为宝二奶奶时,她可以将宝玉房中的所有丫头都收揽到自己这边,试问谁能不听?

若然有人不服从想找宝玉告状,有用吗?别说见不到宝玉,见到了又能怎样?宝玉不仅帮不了她,还只会害了她——宝钗知道后直接就可以将她打发出去或者卖掉。

02

王夫人确实也做过让宝玉伤心的事,比如她撵走金钏,致使金钏投井自尽;还有赶走晴雯,最后晴雯孤独病死......

这些都是宝玉心中的隐痛,但王夫人的做法还不至于让宝玉非要出家不可。

王夫人虽然望子成龙,可毕竟也只是偶尔说上几句,让他尽量听贾政的话好好用功。王夫人的精力其实不在宝玉读不读书这上面,只要宝玉没有被狐狸-精勾引,她就放心了。

以前宝玉天天在女儿堆中胡混,吃丫头们嘴上的胭脂,王夫人不可能全部知情。但她会觉得那是小孩子的调皮和爱红的坏习惯,不算大毛病。金钏嘴上的胭脂宝玉也不知吃过几回了,王夫人有在意过吗?

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看金钏这话,便知宝玉吃胭脂这事是常态,王夫人也不甚在意。

最后那回王夫人却打了金钏一巴掌并将她撵出去,这并不是宝玉又吃胭脂或和她调笑的原因,而是金钏挑唆宝玉去看贾环和彩云之间的好事。

这种行为对王夫人来说,是狐狸-精,是会教坏她儿子的。在她心中,他儿子一直是纯洁不知人事的小男孩,如今竟被金钏教坏了,这样的狐狸-精当然不能再留。——至于袭人的言传身教,保密性做的太好,没传到王夫人耳中。

但后来宝玉既已娶了宝钗,还有哪个狐狸-精敢出现或者能出现在宝玉面前呢?根本没有。就是袭人也只能乖乖的听宝钗的话,想要再和宝玉歪腻一下怕是也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宝玉成婚后,王夫人早已彻底放心,她绝对不会再去干涉宝玉的事情。有薛宝钗在,她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薛宝钗的容忍度比她还低,该出手的薛宝钗早就出手了。

因此王夫人并不会给宝玉再造成什么压力,毕竟再有第二个晴雯被撵,那也不会是再由王夫人出手。

03

宝玉婚后的生活,可以说完全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人会听他的话,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人敢听他的话。

在宝钗和他之间,丫头甚至小厮肯定都会更偏向听宝钗的话,哪怕是袭人、茗烟。

这并不是说宝钗比宝玉更好,正相反,是宝钗比宝玉可怕,所以他们不得不听,不得不从,否则后果很严重。

那些下人如果不听宝玉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啥事没有。最多宝玉不过说他几句,这不痒不痛的谁怕?宝玉是连责罚下人都不会的,他能有什么法子?得罪他小事一桩。

就算某天宝玉真的狠下心来想要处罚一番那些小厮,宝钗照样可以阴奉阳违,转身将他们救下。当然不是宝钗善良要救他们,只是将他们收为己用而已。

他们不听宝玉的,其实就已经说明已是宝钗一派的了,再不然是中立的,她也有手段将他们招揽过去。就像贾琏身边的旺儿,凤姐一出手,他不也得拜倒在凤姐脚下吗?

作为下人,他们为的是什么,不过就是生计罢了。只要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谁是主子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活下去,若能活得更好一些自然更好。

所以到了最后,宝玉身边是一个知心人也没有的。他的心事无人可说,这也罢了,更惨的是他日夜都要面对宝钗要求他读圣贤书的规劝。

宝钗:“二爷,作诗写字等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就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身为男子不能扬名立万,连我也要羞死了。”

他回头想叫袭人,袭人说,“二爷,二奶奶吩咐了,记得要好好读书,别偷懒。”

他出门想叫茗烟,茗烟说,“二爷,你再不用功,二奶奶要打断我的腿。”

你看看,这种境况对宝玉来说,是不是生不如死?

他要彻底逃离这种环境,只能入空门了。

其实宝玉当初和冯紫英等人行酒令时,他说出来的酒令便是预言: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两句话已清楚点明了日后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的真相。

宝玉抛弃宝钗出家为僧的原因,就是宝钗始终以仕途经济那一套来讽刺和规谏宝玉,这最终使宝玉憎恶到无法忍受,彻底与她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