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文讲清数据要素,数据资产,数据治理和数字资产

我前些年在做数据支持的时候,每到开会时总会听到:业务部门说盘活数据资产,技术团队却在强调必须先做好数据治理;管理层要求要

我前些年在做数据支持的时候,每到开会时总会听到:

业务部门说盘活数据资产,技术团队却在强调必须先做好数据治理;

管理层要求要释放数据价值,财务部门却在质疑:这些数据投入到底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

更麻烦的是,不同团队对同一个数据指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报表数据对不上,会议时间都浪费在基础概念的争论上。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没把数据要素、数据资产、数据治理和数字资产几个核心概念理清楚。

接下来,我就来为大家厘清这四个关键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帮你更好地理解数据,用数据来做好决策。

一、 数据要素

这个概念的核心,不在于描述数据本身,而是确立它在当代社会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它意味着,数据已经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驾齐驱,成为了一项基础性的生产要素。

简单来说,当我们在说“数据要素”时,我们谈论的是数据在国民经济层面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就如同石油和电力一样,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这个定位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带来了三个根本性转变:

国家战略价值:数据不再仅仅是企业运营的副产品,它被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市场化的前提:作为生产要素,数据就具备了在市场上流通、交易和定价的理论依据,从而催生了数据产业。

参与分配的资格:谁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贡献了数据要素,谁就理应参与价值的分配。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 数据已经确定了其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所以说,数据要素它解决的是数据的“名分”问题。

理解了数据在宏观层面的战略定位,接下来我们看看它在企业中具体是如何“安家落户”的。

二、 数据资产

当数据的战略地位被确认,对企业而言,就要问:我们拥有的数据,怎么体现它的具体价值?答案是将其转化为数据资产。

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数据资产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控制:意味着企业对数据拥有合法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比如客户的交易记录、产品的运营日志等。

经济利益:意味着这些数据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或降低成本。就比如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提升产品销量,或利用设备监测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以节省开支。

那么,企业里所有的数据都能算作资产吗?

绝对不是!我一直强调,数据资源≠数据资产。

只有那些经过有效管理、质量可靠并能被用于驱动业务、产生价值的数据,才能被称为资产;而那些沉睡在服务器中、无人维护、格式混乱的历史数据,不仅不是资产,处理它们反而需要成本,堪称“数据负矿”。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数据变为可用的数据资产呢?我们可以用数据集成工具来实现,比如我这里用到的FineDataLink,通过点击就能在数据链接管理上就能实现对数据的一系列管理操作,非常简单方便,它还支持接入多个数据源进行操作。

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一个关键的、可量化的标志是“入表”。根据相关规定,当企业能够证明其数据资源可以产生经济利益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可以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等形式,计入资产负债表。

说白了,也就是当数据能作为一项明确的资产出现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时,它就完成了从潜在资源到法定资产的质变。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质变呢?这背后需要一套严谨的体系来支撑——

三、 数据治理

现在,核心问题出现了:如何将我们手中原始、粗糙的数据资源,锤炼成可靠、可用、甚至能计入财报的数据资产?

答案就是系统性地开展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是为企业的数据建立的一套“规矩”和“管理流程”。它是一套确保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产生、存储、整合到应用)都能保持高质量、安全、可信和可控的框架体系。

缺乏治理的数据,就像未经打磨的原材料,无法稳定地支撑价值创造,更不要说成为资产了。

数据治理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个工具就完事了,它是一项涵盖组织、流程、标准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工作:

建立标准:统一数据的定义、格式和口径。比如,确保“客户姓名”在全公司各系统中有统一的名称和规范。

理清血缘:追踪数据的来源和加工过程,清晰展现数据是如何从源头流转到最终报表的,便于问题溯源和影响分析。

保障质量:建立数据质量的监控、评估和提升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因“垃圾数据”导致决策失误。

明确权责:定义谁拥有数据、谁可以访问哪些数据、谁负责维护数据。这是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基石。

强化安全:制定并执行数据安全策略,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包括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手段。

这些工作都能在FineDataLink中完成,设置数据清洗规则,通过点击就能实现数据全局清洗。

在管理系统就能实现相关人员的权限设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能直接定位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你懂我意思吗? 数据治理本身不直接通过数据分析来创造业务价值,但它确保了所有数据是可信任、易查找、且安全合规的。它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我们已经厘清了数据从宏观定位到企业内部管理,再到财务确认的完整链路。最后,让我们把视野放宽,来看一个更广义的概念。

四、 数字资产

最后,我们来看最容易被混淆的一个词——数字资产。

它的范围远比“数据资产”广泛。所有的数据资产都属于数字资产,但数字资产绝不只包括数据资产。

除了结构化的数据资产,数字资产还包括一切以数字形式存在、拥有所有权并具备价值的项目,例如:

域名、网站及其内容

软件、源代码

数字媒体内容(如购买的影视、音乐版权)

社交媒体账号、数字品牌形象

数字艺术品(如NFT)、游戏内虚拟物品

看出根本区别了吗?

数据资产的核心是“数据”本身的业务价值,强调其通过分析和应用所能产生的经济利益。

数字资产的核心是“数字形态”的资产所有权,它是一个法律和商业上的广义概念。

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在严肃的企业管理和财务语境下,我们更多聚焦于数据资产及其变现路径;而数字资产则在更广泛的互联网、文创、金融和元宇宙领域被频繁使用。

总结

我来总结以上内容的梳理,帮你把这条逻辑线彻底打通:

数据要素是顶层设计,是战略宣言,确立了数据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数据资产是财务概念和价值认证,特指企业中那些能被量化、能产生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

数据治理是管理手段,是实现路径,是把原始数据加工成合格数据资产的必备流程和保障体系。

数字资产是广义概念,它涵盖了所有有价值的数字形态资产,数据资产是其中最关键的子集。

它们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说到底,厘清这些概念,是为了在你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自洽的数据认知框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精准地定位问题、高效地协同沟通、并做出更具远见的判断。在数据驱动的今天,这份认知的清晰度,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它让你不仅能看清现状,更能预见未来,稳健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