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生命在多元探索中找到成长的方向。北京市博文学校深耕素养教育,精心打造了 38 门社团(选修课),为学子搭建起 “课上学知识,课下展所长” 的成长平台。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启 “博文社团(选修课)巡礼” 系列推文,逐一解锁各类课程的独特魅力。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进历史上的奇案讲坛、满族饮食文化、漫游中国、中国象棋、作文万能金句、中国文人故事会、中西方美术鉴赏,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温度与艺术的璀璨。
一、以 “奇案” 为钥,打开历史认知新大门历史上的奇案讲坛
当枯燥的史实遇上生动的动画,当被动的听讲变成主动的探究,历史学习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在 “历史上的奇案讲坛” 中,老师以动画故事为载体,将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帝) 等明代关键帝王的事迹娓娓道来,让原本晦涩的明代宫廷历史化作鲜活的影像 —— 从万历帝数十年怠政的深层缘由,到 “国本之争” 的漫长博弈,再到泰昌帝在位仅一月的匆匆人生,轻松降低学生的认知门槛。

更妙的是,课程以 “谜” 为驱动 —— 围绕 “泰昌帝‘红丸案’猝死之谜”,老师引导学生聚焦 “宫廷权力博弈”“药物隐患”“旧疾复发” 等推测方向,鼓励大家跳出 “标准答案” 的束缚,在讨论中激活批判性思维与探索欲。待讨论进入高潮,老师再顺势串联明代中后期的皇权更迭、党派之争(如东林党与浙党之争),梳理万历帝怠政对朝局的影响、泰昌帝继位后的新政尝试与猝亡对明末历史走向的改变,让学生在探究奇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明代中晚期的历史知识体系,真正实现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品满族饮食,读懂民族文化的烟火气——满族饮食文化
饮食是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传承。“满族饮食文化” 社团以 “舌尖上的文化” 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了解萨其马、酸汤子等满族特色美食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同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课程通过实物展示、习俗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民族文化 —— 从食材的选取到烹饪的技艺,从节庆饮食习俗到背后的民俗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民族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不仅能建立对满族文化的认知,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归属感,学会以包容的视角看待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共通。
三、走西南大地,解锁地理学习的场景化密码——漫游中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中国” 社团将地理课堂搬进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聚焦盆地岩溶地貌篇,课程打破 “课本讲理论,学生记考点” 的传统模式,以贵州黔西南峰林的奇绝、重庆武隆天坑的深邃为 “活教材”,将溶洞钟乳石形成、地下暗河系统、喀斯特地貌生态演化等地理知识融入真实场景。

课堂上,老师会抛出 “你是否见过溶洞里的石笋与石柱?”“为什么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下河?” 等问题,还会关联小红书上的溶洞探险攻略、喀斯特梯田农耕文化的生活话题,让地理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 “硬概念”。这种 “知识 + 兴趣” 的双结合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硬核地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中国地域文化的热情,真正实现 “学地理,知中国”。
四、对弈楚河汉界,在棋局中涵养智慧与心性——中国象棋
楚河汉界分天下,一车一马定乾坤。中国象棋不仅是传统益智游戏,更是涵养学生思维与心性的 “无形课堂”。在 “中国象棋” 社团,每一步走棋都考验着学生的全局观 —— 预判对手动向、规划进攻策略、权衡得失利弊,这些思考过程能直接提升逻辑推理与决策能力,比单纯做题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

下棋的过程,也是锻炼专注力与抗挫力的过程。长时间专注观察棋盘,能让学生沉下心来;面对 “丢子”“陷入劣势” 的局面,能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寻找破局之法。更重要的是,“楚河汉界” 的历史渊源、“将”“帅” 的核心地位、“士”“象” 的守护职责,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对弈中读懂中式智慧。
五、积 “金句” 为翼,让作文写作焕发光彩——作文万能金句
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是文采的绽放,而 “金句” 则是作文中的 “点睛之笔”。“作文万能金句” 社团以趣味互动打破写作学习的枯燥感,通过 “金句飞花令”“主题金句接龙” 等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与交流中积累《人民日报》金句、古典诗词金句,加深记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热情。

课程的核心,在于 “用” 而非 “记”。老师会结合 “青春”“家国”“自然” 等不同作文主题,讲解金句的适配用法 —— 比如如何用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点亮青春主题,如何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诠释环保立意。在解析金句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融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逻辑思路,让学生不仅能直接引用提升文采,更能学习立意与表达技巧,实现 “思维与文采双提升”。
六、讲文人故事,在诗词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中国文人故事会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文人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中国文人故事会” 社团以贴近学生学习节奏的形式,将文人的生平与作品巧妙结合,让古典文学不再是课本上的 “必读篇目”,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 “精神对话”。

课程聚焦曹雪芹这一经典文人形象,以《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为切入点,串联他家族败落前后的人生落差、“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创作历程。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能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更能感受到曹雪芹在困顿中坚守文学理想的执着与坚韧。轻松的社团课氛围,让古典文学学习摆脱了枯燥的分析,转而成为一场 “与古人对话” 的精神之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实现了价值观的引导。
七、跨中西之界,在艺术鉴赏中拓宽审美视野——中西方美术鉴赏
艺术无国界,审美有共鸣。“中西方美术鉴赏” 社团打破传统美术课的认知边界,以 “跨学科融合” 为特色,将科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相结合 —— 比如从光谱与色彩科学的角度,解析梵高《向日葵》的色彩张力;从透视原理的角度,对比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的空间表达。这种独特的视角,让学生突破 “只看画面美不美” 的浅层认知,真正理解美术背后的科学逻辑与文化内涵。

课堂上,大屏展示的中外经典画作、老师生动的现场讲解,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氛围;学生们积极分享对作品的见解 —— 有人偏爱《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有人沉醉《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思想的碰撞让审美视野不断拓宽。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高雅殿堂”,而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感知的精神滋养。
从历史奇案到民族饮食,从地理漫游到文人故事,博文学校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传承类社团,以多元的形式、深厚的内涵,为学生搭建起触摸文化、滋养心灵的平台。这只是 38 门社团选修课的 “冰山一角”,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语言、艺体、思辨、科技类社团的精彩内容,带您全方位感受博文素养教育的魅力。
关注我们,下期 “博文社团巡礼”,不见不散!
北京市博文学校咨询电话高中部咨询电话:010—61351999初中部咨询电话:15330018973小学部咨询电话:13331136580国际教育创新中心:15311350777国标舞部咨询电话:15510520992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白草洼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