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翡翠烧麦的故事,深植于清代扬州繁盛的早茶文化。那时的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大小茶馆遍布街巷,茶客们不仅爱品茗,更讲究 “茶点配茶” 的雅致。为了贴合食客对 “鲜” 与 “美” 的追求,有茶社师傅灵机一动:用雪白的面皮包裹翠绿的青菜馅,顶端捏出层层花瓣状褶皱,蒸好后宛如一朵朵绽放的翡翠花,“翡翠烧卖” 便由此得名。起初只是搭配龙井、碧螺春的佐茶小点,却因颜值清丽、滋味鲜爽,很快成了茶馆里的 “必点招牌”。
早年的翡翠烧卖还带着几分简约,直到民国时期,淮扬点心匠人开始对它精雕细琢:选料只挑早春刚冒头的青青菜(或鲜嫩菠菜),焯水后挤干水分切成细丁,加入本地猪板油熬制的猪油,再撒上少许盐、糖提味,既留住蔬菜的脆嫩与碧色,又添了油脂的绵香;面皮要擀得 “薄如蝉翼、透如绢纱”,拎起时能隐约看见内里的绿馅;捏褶时手法要轻、准、匀,每只烧卖都要捏出 12 道规整的褶皱,既好看又能牢牢锁住鲜味。这不是偶然的美味,而是一代代匠人在案板前摸索出的 “鲜雅门道”:青菜要现切现拌,放久了就失了脆劲;猪油要当天熬制,香气才够纯正;蒸制必须用旺火,3 分钟准时出锅,多一秒面皮就会软烂,每一步都藏着对 “春日鲜韵” 的极致珍视。
旧时的扬州,清晨的茶馆里总少不了翡翠烧麦的身影。茶客们围坐在八仙桌前,先对着笼中 “翡翠花” 赏玩片刻,再轻轻夹起一只,咬开小口慢慢品 —— 青菜的清爽混着猪油的醇香,鲜得不浓不淡、恰到好处,再配一口热茶,浑身都透着舒畅。这一笼碧色,在扬州的早茶时光里传了百年,成了扬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春日念想。
从茶社招牌到地域符号:藏不住的淮扬鲜无菌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