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 10 月 26 日,南海海域上演了一幕令美军尴尬的场景 —— 即将退役的 “尼米兹” 号核动力航母,在执行最后一次部署任务时,半小时内接连发生两起坠机事故,两架舰载机相继坠入海中,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让美军的南海军事行动再度陷入舆论争议。
作为美军首艘 “尼米兹” 级航母,“尼米兹” 号自 1975 年服役至今已近 50 年,恰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原计划 2026 年 1 月正式退役。今年 3 月,它开启了 “谢幕之旅”,先赴中东参与打击胡塞武装的行动,辗转 3 个月后,于 10 月 17 日进入南海,本想以一次 “完整部署” 为服役生涯收尾,却没想到意外频发。
事故发生在当天下午,14 时 45 分左右,一架 MH-60R “海鹰” 直升机从航母甲板起飞时突然失控坠海,机上 3 名机组人员及时获救,这架造价 4290 万美元的直升机却葬身海底。仅仅半小时后,15 时 15 分,又一架 F/A-18F “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在起飞过程中出现故障,同样坠入南海,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这架价值 6000 万美元的战机也宣告损毁。美军随后确认无人员伤亡,但对事故具体坐标和核心原因讳莫如深,仅表示 “正展开调查”。
这两起事故并非偶然,而是美军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从人员状态来看,“尼米兹” 号此次部署堪称 “连轴转”,从中东到印太,跨区域任务让舰机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战备状态,休息不足成为常态。更关键的是,美军在南海频繁开展针对中国的实战演练,官兵始终处于 “怕遭反制” 的心理高压下,精神紧张很容易导致操作流程疏漏。装备老化则是另一重隐患。尽管 “尼米兹” 号外观仍保持着航母的威慑感,但内部舰载设备早已隐患重重,美军此前已明确放弃对它的升级计划,相当于 “带着故障执行任务”。这并非美军航母首次出现类似问题,今年 4 至 5 月,“杜鲁门” 号航母就曾在短时间内损失 3 架 F/A-18 战斗机,当时就暴露了甲板操作和装备维护的漏洞,如今 “尼米兹” 号的事故不过是历史重演。
军费问题也间接加剧了风险。此前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军费拖欠,不少美军官兵及家属不得不靠贷款、社会救济度日,士气低落直接影响了战备专注度。军事专家张军社就指出,“士气低迷是这类事故高发的重要诱因”。就连前总统特朗普也对事故原因发表猜测,称可能与 “劣质燃料” 有关,却未提供任何证据,反而被舆论质疑是在转移焦点。
面对这起事故,各方态度鲜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愿为事故提供人道主义协助,同时明确指出 “美军频繁在南海炫耀武力,才是区域安全问题的根源”,言下之意直指这是美军挑衅行为的 “代价”。美国国内舆论则一片批评声,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直言 “不该跑到别人家门口搞训练”,还有人呼吁国会召开听证会追究责任;《商业内幕》等媒体更是犀利指出,事故暴露了美军对装备 “修补后就祈祷不出问题” 的敷衍维护态度,与 “福特” 号航母电磁弹射器故障、污水处理系统瘫痪等问题形成呼应,凸显美军装备体系的困境。
美军内部则试图淡化影响,太平洋舰队强调 “两起事故无关联”“航母仍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但当被问及 “是否因中方常态化跟踪监视导致美军人员紧张” 时,却始终拒绝回应,态度耐人寻味。
这起事故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军事专家宋忠平分析,事故大概率会 “显著加速‘尼米兹’号的退役节奏”,美军可能会提前腾出编制,为福特级航母让路。可尴尬的是,福特级自身也受电磁弹射系统故障困扰,迟迟无法形成稳定战力。从更大范围来看,美军航母舰队近年事故频发:“杜鲁门” 号今年 2 月撞船、4 月连坠 3 机,“福特” 号在地中海部署时也曾因弹射器故障中断任务,这些都暴露了美军全球霸权 “力不从心” 的现实。
对南海局势而言,尽管专家明确 “中方对事故无直接责任”,但解放军在南海的常态化跟踪监视,客观上可能让美军官兵更添紧张情绪。未来,为避免 “再出洋相”,美军或许会被迫调整在南海的挑衅频率,这也让原本紧张的南海局势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这篇文章围绕事件核心展开,注重事实呈现与逻辑衔接。若你觉得某部分内容需补充细节,或对语言风格有调整需求,可随时告知我。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