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开门,午夜十二点收工,二十五万七千场,影史第一次把单日场次天花板顶到这么高。连去年春节档的《哪吒2》都被挤到第二,差距虽不大,却足够让业内倒吸一口凉气:主旋律+历史伤痕,居然也能跑出科幻大片的排片量。
票房更直白。傍晚破一亿五,灯塔把全天预测直接拉到三亿,票房占比逼近九成八,剩下几十部片子只能瓜分角落里那两三个百分点。观众用钱包投票,影院用座位响应,市场难得如此目标一致。
片子本身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爽点彩蛋,只有一段让中国人脊背发凉的历史:哈尔滨平房区,细菌、冻伤、活体解剖,日军把“实验”两个字写进平民的血液。导演把镜头对准了小贩、邮差、学生,那些本来只想安稳熬到抗战胜利的普通人,被硬生生拖进“特设监狱”。没有手撕鬼子的神话,也没有奇迹突围,镜头里最多的是绝望、寒冷和一声声“我想活”。
可越是这样,观众越买账。点映场就有年轻人红着眼眶出来,说原来历史书上半页白纸,放大后是几十万条人命。今天社交平台上刷得最多的词条是“勿忘国耻”,第二是“和平来之不易”。票房数字背后,是一场自发的集体纪念——把教科书里的铅字变成银幕上的哭喊,让和平年代的人亲耳听见1939年的惨叫。
当然,也有人质疑:排片这么高,其他电影还有活路吗?影院经理一句话怼回去:“不是我要给,是观众来买。”黄金时段的票,开售十分钟就飘红,系统自动把空闲影厅全补成《731》,这是市场最原始的生存法则。
看完散场,灯光亮起,很多人没急着走,等字幕出完才起身。有人把票根折成小方块塞进钱包,说留着提醒自己“别再让历史只是历史”。三张票不过百来块,却像给记忆上了道锁——今天我们不只消费了一部影片,也顺手给民族记忆续了费。
如果你还没看,别急着找彩蛋,它根本没有;别期待反转,真实比剧本更残忍。带一包纸巾,再带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就够了。记得挑个早场,省下的十几块返利就当给那段岁月多买了一束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