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莹近来常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的晚年日常:晨起练一套八段锦,午后陪老伴逛菜场挑鲜蔬,周末总往黄山赶,只为定格几帧日出的绚烂。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把日子过成诗的老人,曾是圈里出了名的“严管型”妈妈。
她生于1950年,本该拥有随性自在的人生——上海徐汇区的花园洋房、贵族学校的成长经历,却在她18岁那年戛然而止。家里产业被收,父亲被下放到农村,母亲一病不起。从养尊处优的“小姐”,到面朝黄土的插秧女工,她用了五年时间,一点点磨掉了骨子里的傲气。
1970年成了她人生的转机。即便顶着“资本家后代”的标签,她还是走进了文工团;40岁时,凭《渴望》里的反派角色一炮而红,观众恨得牙痒痒,甚至砸过她家玻璃,她却在片场默默记下导演说的每一句指导。后来她总说,当演员,是她这辈子唯一能重新“站起来”的路。
真正的转折,始于儿子金铭雁成年后。金铭雁从小在剧组长大,后来赴英国读大学,黄梅莹的“管控”也随之跨越山海:每天雷打不动打越洋电话,追问他吃了什么、和谁同住、有没有备着感冒药;有次儿子去面试,她竟直接守在公司楼下等了两个小时。丈夫劝她“这样是害孩子”,她却总固执地说:“我是他妈,我不操心谁操心?”
直到2019年拍《囧妈》,她对着剧本坐了一整晚——镜头里那个天天给儿子发20条语音、事事要管的妈妈,竟与镜中的自己渐渐重叠。开机那天,她躲进休息室哭了半小时,再出来时对导演说:“这场戏,我想多拍几条。”
如今的她,手机里删了定时提醒,也不再悄悄查儿子的航班动态。有次老同学聚会聊起孩子,她笑着掏出手机:“你看,这是他自己发的旅行照。”照片里,30岁的导演儿子搂着她和老伴站在长城上,一家人的笑容,比她当年演反派时,还要真切、还要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