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钻石行业面临困境之际,反思过往决策》节选
一、开篇:迟来的正名,撕开合成钻的遮羞布“实验室培育钻石”——这个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甚至带着几分“环保光环”的名字,或许很快就要从珠宝行业的词典里消失了。
近日,全球珠宝行业的“定海神针”CIBJO(世界珠宝联合会)在百年诞辰前夕扔下重磅炸弹:计划修订沿用15年的《钻石蓝皮书》,删除“实验室培育”“实验室创造”作为“合成钻石”同义词的表述。简单来说,以后所有非天然钻石,都得老老实实叫“合成钻石”,别再想用“培育”二字包装成“高级平替”!
这波操作并非心血来潮。CIBJO在题为《在钻石行业面临困境之际,反思过往决策》的文章里痛陈:2010年慕尼黑会议上,行业为了包容合成钻石生产商,允许他们用“实验室培育”等温和词汇,本意是想复制天然与合成彩宝“和平共存”的模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今,部分培育钻无良商家隐瞒“合成”事实,一味鼓吹“高科技”,让不知情的消费者们溢价买单,这并不是个例——一些评级实验室和大型零售商也参与其中。为了维护钻石市场的清朗,CIBJO不得不出手干预。
无独有偶,就在CIBJO发声前不久,钻石鉴定界的“权威”GIA(美国宝石学院)也宣布从2025年10月1日起,不再为培育钻石提供4C分级服务。因为4C标准(重量、颜色、净度、切工)本是天然钻石的“身份证”,反映的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稀有性与复杂性。可见该评级并不适用于合成钻,但合成钻却用来包装自己。
一前一后的两件事与其说是“默契”,不如说是行业对合成钻“美化骗局”的集体反击。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CIBJO为何非要跟“培育”二字死磕?这场“正名运动”背后,藏着多少把消费者蒙在鼓里的真相?
▲ Udi Sheintal,CIBJO钻石委员会主席
二、事实阐述:从包容到决裂,培育钻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要想理解此刻CIBJO的愤怒,得先理解15年前的“初衷”。
2010年,当第一批合成钻石试图进入市场时,行业态度其实相当友好。天然钻石产量有限,而合成钻石几周就能批量“种”出来。当时行业的想法是:既然合成钻石在工业领域早已应用,不如给它一个“名分”区分不同的赛道,和天然钻石各司其职。于是,“实验室培育”这个词应运而生。它刻意避开了“合成”可能带来的“廉价感”,用“培育”二字暗示“人工精心呵护的产物”,悄悄绑定“科技进步”等概念。CIBJO当时乐观地认为:已明确标注,消费者会根据需求自由选择。
然而,人性的贪婪很快击碎了这份“天真”。
1.文字游戏:培育钻商家偷换概念,把“合成”包装成“新高级物种”,并不断起花名,例如“培育钻”“实验室钻石”……甚至有商家大言不惭说“培育钻和天然钻成分一样,本质没区别”,并把培育钻卖出高价。但事实上成分相同不代表价值等同——塑料和石油成分也一样,二者的价格也一样吗?
2.偷梁换柱:把原本为天然钻定制的4C标准当“镀金工具”。4C标准的每一项参数背后都是“稀有性”的量化:一颗D色、VVS1的天然钻石,可能是几亿颗原石里才挑出一颗;而合成钻石在实验室里可以精准定制——想要无色就调参数,想要高净度就控制结晶环境。用天然钻石的尺子量合成钻石,就像用奥运会百米标准给跑步机测速,纯属自欺欺人。培育钻商家堂而皇之给速成品贴上“4C”标签,目的就是把合成钻石当敛财工具。
3.虚假宣传:这应该是最高明的骗术了,“道德、环保”全是空头支票。商家宣称合成钻更环保,但CIBJO直接打脸:整个行业从未提供过“更道德、可持续”的实质性证据。相反,合成钻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部分工厂建在火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碳排放比天然钻石开采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讽刺的是,为了让合成钻石看起来更“天然”,有些商家刻意在晶体里“种”进瑕疵,模仿天然钻石——这哪是科技进步,分明是造假升级!
三、行业意义:CIBJO挥刀断腕,是自救更是护犊话说回来,CIBJO为何冒着“打压新兴产业”的风险,也要跟培育钻撕破脸?本质上,这是一场“守护行业根基”的战争。
1. 划清界限:别让“合成”污染“稀有性信仰”
天然钻石的价值核心是稀有。一颗钻石从地球深处被开采、筛选、切割,历经千辛万苦,背后是地质年代的沉淀、人类文明的符号。而合成钻石,本质是“工业品”,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如果任由合成钻用“培育”当幌子,和天然钻石共用一套评价体系、抢占同一市场,最终只会让消费者产生认知混乱。有了莫桑石冒充钻石导致市场信任崩塌的前车之鉴,CIBJO必须在“鱼龙混杂”前“正本清源”。
2. 倒逼行业洗牌:把“劣币”踢出市场
不可否认,合成钻也有其价值。它成本低、产量稳,可以作为“平价装饰物”存在。年轻人买条合成钻石项链日常佩戴,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当今市场被“劣币”主导:大量商家用“珠宝平替”、“性价比之王”洗脑消费者,故意模糊“合成”属性,让消费者花高价买“工业品”。CIBJO此次行动等于釜底抽薪:商家必须明确告知“合成”,价格应匹配“工业品”定位。那些靠“美化包装”赚快钱的商家,注定出局——这对合规经营的合成钻企业,反而是好事。
3. 重建信任:珠宝行业不能成为“科技骗局”的温床
每个行业的生命线都是信任。消费者愿意为一颗钻石买单,依赖于“鉴定证书”背后的权威、品牌承诺的诚信。如今GIA拒绝为合成钻分级、CIBJO强推合成名称,本质上是在重建“信息透明”的底线:必须告诉消费者你是什么。一旦这条底线失守,整个行业都会沦为“割韭菜”的工具。
四、消费者警示:别再被“培育”二字忽悠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回归咱们消费者自身。CIBJO的“正名运动”,其实是在给我们提了个醒:买钻石时,这些“坑”是一定要避开的!
1. 警惕“高级平替”话术:
商家最爱说“培育钻和天然钻成分一样,性价比更高”。但价值更看重“稀缺性”“文化属性”以及“情感意义”。如果你想买一颗“有纪念意义”的钻石,合成钻的“可复制性”会让它失去“独一无二”的价值。
2. 拒绝为“虚假概念”买单:
也别再相信“培育钻环保”的鬼话了,目前没有权威机构能证明合成钻的碳排放量更低。且天然钻石行业早已建立起严格的“Kimberley Process”(金伯利进程)认证体系,确保每一颗钻石都来自无冲突地区。与其为这些“空头支票”多掏钱,不如老老实实认准GIA等国际证书。
3. 看清“4C分级”的猫腻:
如果你纯粹喜欢款式并决定购买合成钻石,一定要注意:从今年10月1日起,GIA不再为合成钻石提供4C分级。这意味着,以后市面上标着“GIA 4C评级”的合成钻石,大概率是伪造证书。别花“平替珠宝”的价格,买一颗“工业品”——这就像花真皮沙发的价,买了个“仿真皮”,冤不冤?
五、结尾:回归理性消费,钻石的价值“各归其位”CIBJO挥刀斩断“培育”二字,不是要扼杀合成钻产业,而是要让它“归位”。作为工业品,它可以便宜、可以量产,但不能披着“科技、环保”的外衣,去碰瓷天然钻石的价值体系,更不能把消费者当“傻子”忽悠。
对我们来说,这场“正名运动”也是一次消费观念的洗礼:买钻石前,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被“培育”“合成”的名称绕晕,更不会为营销噱头多花一分冤枉钱。
最后想说:钻石的价值,从来不是商家用文字“培育”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理性和认知“定义”的。别让一颗本应象征“真诚”的石头,最终沦为“骗局”的牺牲品——这,或许就是CIBJO百年诞辰前,送给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