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走走停停》:回家不是退路,是喘口气

海报豆瓣把这部片子标成“轻喜剧”,我却在县城老家的客厅里,被一声板凳响砸得眼眶发热。电影里,吴迪(胡歌)拖着行李箱回成都

海报

豆瓣把这部片子标成“轻喜剧”,我却在县城老家的客厅里,被一声板凳响砸得眼眶发热。电影里,吴迪(胡歌)拖着行李箱回成都老小区,电梯坏了,他一层层爬,镜头不给他脸,只拍他膝盖——那膝盖在抖,像我去年被裁员那天,在楼道里蹲了十分钟,腿软得站不起来。

导演龙飞没拍“北漂多惨”,他拍“回来多尴尬”。吴迪进门,妈在厨房炸酥肉,油花噼啪,爸在阳台浇花,背对他问“这次住几天”。一句话,把“家”打回原形:这里不是港湾,是另一间办公室,你得重新面试“儿子”这个岗位。我想起自己,辞职回家第三天,爸把一张超市招聘塞我枕头下,说“先干着,别闲着”,那语气像HR。

片子最妙的,是“饭桌戏”。家里四个人,菜摆六道,没人动筷,都在等谁先开口。吴迪说“我想拍短片”,爸夹了块鱼,刺多,嚼得咯吱响,妈低头扒饭,妹妹划手机。沉默像第七道菜,谁都夹得着,谁都咽不下。我妹去年考研失利,全家吃了两个月这样的饭,直到她偷偷去快递站分拣包裹,夜里回来手抖得拿不稳筷子,爸才说“不想考就算”,四个字,解约了全家的紧张。

电影没让吴迪“逆袭”。他拍短片,没人看;去跑滴滴,撞了车;最后把相机卖了,给妈换了张按摩椅。那不是妥协,是认命——认命不是投降,是把“我要赢”改成“我先喘口气”。我卖了北京三年社保,给爸妈装了台空调,他们没夸我“孝顺”,只说“这回夏天不怕热”,够了。

妈(周野芒)是全片最静的角色。她每天买一把空心菜,便宜,一炒一大盆。吴迪问她“天天吃这个不腻?”她说“空心的东西不压秤,吃饱不堵心”。一句话,把我妈也拍进去了。她一辈子在菜市场收尾,专捡剩叶子,回来洗三遍,说“好好的菜,扔了好可惜”。我原来嫌她抠,现在懂:她不是省菜,是省日子——日子要是太重,人就走不动。

片尾,吴迪还是走了,没回北京,去乐山当老师,教小学生拍短片。离家那天,爸送他到车站,递给他一个旧相机,说“里面还有胶卷,别浪费”。车开动了,爸在站台小跑两步,停下,手插兜里,像送同事。镜头没给眼泪,只拍他鞋底沾的泥——那是县城刚下过雨,走一步,一个脚印,不深,却清楚。

我看完片,把爸妈手机里的“步数排行榜”取消了。他们每天为了占封面,半夜在客厅转圈,我看着难受。现在挺好,他们走累了就停,停够了再走,步数掉到最后一名,爸笑着说“终于不用加班”。

《走走停停》没讲大道理,它把摄像机架在小区门口,拍那些拖着箱子回来、又提着箱子走的人。箱子还是那只,轮子却更旧了。电影告诉我:人生不是一条路,是一块田,你走走、停停、锄锄草、浇浇水,就能活。收成好不好另说,起码不骗自己。

所以,别急着赶路。回家不是撤退,是坐下来,把鞋里的沙子倒干净。下一程,还得穿同一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