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王莽是民选皇帝?为啥刚登基就翻车,新朝快速覆灭?

提起王莽,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是 “篡汉大盗”,靠阴谋诡计夺了汉朝的江山。可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另一种说法,说王莽是中国唯一的

提起王莽,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是 “篡汉大盗”,靠阴谋诡计夺了汉朝的江山。可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另一种说法,说王莽是中国唯一的 “民选皇帝”,当年有 48 万民众集体上书,哭着喊着要他称帝,连刘家宗室子弟都跟着起哄。可既然是 “民心所向”,他建立的新朝为啥短短 15 年就灭亡了?难道这 “民意” 是假的,还是王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先说说王莽为啥能被 “民选”。西汉末年,朝廷腐败得一塌糊涂,官员们中饱私囊,土地都被豪强地主兼并,老百姓要么变成流民,要么沦为奴隶,日子苦不堪言。而王莽偏偏是个 “异类”,他出身外戚世家,家里人个个骄奢淫逸,就他独守清净,生活简朴,还带头捐款捐地,兴建贫民定居点,帮灾民度过难关。他还提倡儒家道德,严惩贪官污吏,在死气沉沉的大汉帝国里,简直就是 “救世主” 一般的存在。

当时的社会,主要有三股力量都支持王莽。第一股是儒家知识分子,这些人满脑子都是 “大同世界” 的理想,觉得王莽就是周公再世,能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对他几乎到了 “宗教般痴迷” 的程度;第二股是旧贵族集团,包括很多刘家宗室子弟,他们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与其等着改朝换代时被清算,不如主动拥戴王莽,还能保住自己的富贵;第三股是平民和奴隶,王莽提出的 “均田、废奴” 政策,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虽然还没完全实施,但已经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三股力量加起来,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大多数人,所以 48 万民众上书劝进,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有意思的是,王莽一开始还真没想当皇帝,他一直以 “周公” 自居,只想辅佐汉室。可架不住形势比人强,汉平帝 14 岁就驾崩了,“天不佑汉室” 的论调传遍天下;后来又发生了翟义起义,支持王莽的人觉得,只有让王莽称帝,改朝换代,才能彻底稳定局势。王莽在封地休假时,估计是想通了这一点,于是不再坚持,顺应 “民意” 登基,建立了新朝。从这个角度看,说他是 “民选皇帝”,似乎也不算离谱。

可问题来了,刚登基时呼声那么高,王莽为啥短短几年就众叛亲离?说白了,还是他的改革太 “理想化”,把支持他的三股力量全得罪了。首先遭殃的是旧贵族,王莽登基后,不再靠 “道德教育” 让贵族们自觉奉献,而是真的搞起了 “利益再分配”,收回土地国有,禁止奴婢买卖,还改革货币,这一下就断了贵族们的财路。原本支持他的刘家宗室和豪强地主,瞬间变成了反对派,心里恨透了他。

更惨的是平民和奴隶,他们本来是王莽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结果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王莽废除奴婢制度,看似是解放了奴隶,可这些奴隶被解放后,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根本活不下去;他搞土地国有,想分给农民,可执行起来一团糟,很多农民不仅没分到土地,反而因为政策变动,连原来挂靠在贵族名下的田地都丢了,只能沦为流民。你说这事儿闹的,本来想帮大家,结果反倒让大家没了活路,老百姓能不反吗?

至于那些儒家知识分子,也慢慢对王莽失望了。他们本来指望王莽建立 “大同世界”,可王莽的改革不仅没能实现理想,反而引发了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战乱不断。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王莽为了巩固政权,开始迷信 “祥瑞”,还频繁改变政策,朝令夕改,完全没了当初的理想和担当。这些知识分子觉得自己被骗了,纷纷站到了王莽的对立面。

就这样,曾经支持王莽的三股力量,全被他的改革推向了对立面。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绿林军、赤眉军打得新朝军队节节败退。公元 23 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乱军杀死,新朝就此灭亡。从被万民拥戴登基,到身死国灭,仅仅过了 15 年,这落差也太大了。

有人说王莽是 “穿越者”,因为他的改革思想太超前了;也有人说他是 “理想主义者”,不懂变通,把社会当成了自己的试验田。可不管怎么说,他的失败都挺让人唏嘘的。他本来握着一手好牌,靠着 “民意” 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可因为改革脱离实际,不顾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最终把 “民意” 变成了反噬自己的猛兽。

回头再看,王莽的 “民选” 其实更像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 “集体狂欢”。西汉末年的人们太渴望改变了,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王莽身上,可当王莽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时,这份希望就变成了失望和愤怒。说到底,“民意” 是把双刃剑,能把你推上顶峰,也能把你摔得粉身碎骨。王莽的故事,或许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