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科学星空中,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相继陨落。他们的生命轨迹从实验室延伸到国家需求,从学术前沿扎根于大地民生。当星辰的光芒隐入长夜,留下的是照亮学科道路的智慧火炬,是镌刻在国家科技史上的不朽坐标。

2023年10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91岁的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合上了他记录鸟类的笔记本。这位从哈尔滨走出的学者,自1954年留校任教起,便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国鸟类生态学的拓荒。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学生深入山林,架起望远镜观测黄腹角雉——这种羽色华美的濒危雉类,因栖息地破碎化濒临灭绝。他用十年时间追踪其迁徙、繁殖规律,提出的保护方案不仅让黄腹角雉种群得以恢复,更让中国鸟类保护研究站上国际舞台。作为世界雉类协会首位中国籍会长,他的研究报告至今仍是全球濒危雉类保护的重要参考。“做科研要像观察鸟类一样耐心”,这位教学名师用严谨与热爱,为后辈树立起学术与责任的双重标杆。

2023年8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工楼里,89岁的化学工程学家胡英院士停止了思考。从上海弄堂走出的他,自1953年加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便一头扎进分子热力学的微观世界。上世纪80年代,当国际学界还在争论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规律时,他率先提出“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颠覆性观点,构建了能描述任意化学缔合与物理作用的流体状态方程;90年代,他将统计力学与高分子溶液结合,开发出具有严格理论基础的分子模拟方法;新世纪,他又将电子云结构纳入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出版专著填补领域空白。“理论要服务于应用”,这位站了60年讲台的“教育功臣”,用一串串分子模型,为中国化工学科的理论与工业应用架起桥梁。

2023年6月6日,北京航天城的惯性导航实验室里,103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院士走完了他与陀螺、导航相伴的一生。从安徽来安的少年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他始终记得1945年在海外看到“中国航空落后西方30年”的刺痛。1956年,他冲破封锁回国,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白手起家搭建惯性导航实验室。“回收卫星”概念的提出、陀螺导航原理的创造性阐释、“两弹一星”工程的关键支撑——这位双院士(中科院、工程院)用70年光阴,将中国航天导航技术从空白推向世界前列。“搞科研不能等条件”,他的实验室里至今陈列着早期自制的陀螺部件,那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2023年5月30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资料室里,95岁的数学家万哲先院士放下了手中的代数手稿。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园,从清华讲师到中科院研究员,他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典型群”“有限几何”展开。他将射影几何基本定理推广到任意域与除环,发现的例外情形让矩阵几何理论趋于完备;他开创的有限几何研究,为组合设计、密码学提供了关键工具;他甚至用数学方法证明了“粮食调运图上作业法”的科学性,让理论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建设。“数学是有用的”,这位华罗庚数学奖得主用一生实践着这一信念,在代数与应用之间架起了坚实的桥梁。

2023年5月18日,杭州医学院的病毒实验室里,90岁的病毒学家毛江森院士停止了对病毒的“追踪”。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学生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他的科研生涯始终与病毒博弈:早期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时,他敏锐提出“RNA遗传信息可能逆转录”的猜想,成为国际上最早关注这一现象的科学家之一;70年代末,面对甲肝大流行,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H2减毒株活疫苗,让中国甲肝发病率十年间下降90%。“病毒不会等我们准备好”,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用疫苗为千万人筑起免疫屏障,也用行动诠释了“科研为民”的真谛。

五位院士,五个领域,却有着共同的底色:他们的科研起点是国家需求,他们的学术高峰是自主创新,他们的人生终点仍指向未来。当星辰隐没,光却从未熄灭——那些写在论文里的公式、刻在标本上的记录、藏在疫苗中的密码,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科学家,生命会终止,但科学生命永在。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星陨光不灭——2023年五位中科院院士的科学生命史纪实(二)
星陨光不灭|2024年我国逝世的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追思录(上篇)
深切缅怀 ▏巨星陨落——2025年我国逝世的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实
从“周模型”到“传家宝”:冶金泰斗的科技报国人生
流动的文明图腾:四座高铁站里的城市诗学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