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作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9月,湖南省省委书记沈晓明曾在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上发出邀请,广邀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沈晓明再次“喊话”,向大学生发出“背着双肩包就能来湖南创业”的热情邀约。
实际上,一直以来,湖南重视大学生,优化创新创业“土壤”。针对大学生资金少、融资难、创业思维不完善、创业窗口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湖南举全省之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背着双肩包就能创业”的目标。
而在全省着力优化创业“土壤”、破解大学生创业痛点的大背景下,作为本土财经类高校的代表,湖南工商大学更是将创新创业基因深植办学理念,用实打实的举措呼应着“背着双肩包就能创业”的美好愿景。
毕竟,熟悉湖工商的学生或许知道,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这所学校享有“经济湘军基地,企业名家摇篮”的盛誉。其为大学生打造的全方位创业支持体系,更是让创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尤其是为了让学生清晰掌握创业福利,湖工商专门汇编了《大学生创业政策指南》,把国家、省、市的各级政策“打包”送到学生手上。更实在的是,该校设立了千万级创新创业基金,首期投入500万元,通过“雏鹰计划”“加速计划”等活动精准扶持优质项目。
且对于入驻创业基地的项目,湖工商还减免场租和水电费用,近十年累计为学生“减负”超300万元,真正实现了“拎包入驻、轻装上阵”。以及针对学业和创业的冲突,该校出台《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允许本科生最长保留学籍6年创业,而且双创成果还能核计学分,给了创业者足够的“容错空间”。
当然,创业路上光有资金还不够,专业指导同样关键。而湖工商打造了“校外专家+校内导师”的双师体系,组建起300余人的创业导师团,涵盖产业技术、经营管理、金融经济等多个领域。这些导师通过“导师工作室”“导师分享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项目诊断,建立起长效的“传带帮”机制。
同时,该校每年还开展80多场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累计惠及1.5万余人次,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加上该校提供的核心类、成长类、营商环境类、基础保障性四大类共16项孵化服务,通过“咨询开放日”“项目对接日”等活动,更是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从初创到成长的“全过程”指导。
此外,硬件设施上,该校的创业基地也在不断升级。从2015年开始,湖工商就对校内旧厂房、食堂等场地进行改造,让众创空间从最初的800平方米扩展到12000平方米,打造出以“创客中心”“创客工场”“智创空间”为核心的“三创园”,配备了导师工作室、头脑风暴室、路演厅、创意展区等功能模块,为创业团队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同时,湖工商还创新培育模式,开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创孵+园区加速”模式,将湘江实验室的研发项目和人才培养特色班“鸿班”的师生资源引入基地,联合大科城、长沙经开区等产业园区打造“培育孵化直通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说到项目培育,湖工商构建的“师生共创+校友反哺+产学研融合”引育机制,既能够吸纳在校师生的创业项目,又引进毕业校友的优质项目,促进校友资源与师生创新的结合;同时还能够引入具备行业引领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据了解,截至2025年,湖工商创业基地已累计孵化在校师生创业团队178个、创业企业92个、校友企业34个、产学研合作企业17个,涵盖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近五年累计推荐毕业项目279个,其中2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80%的孵化企业扎根湖南,65%落户长沙,形成了鲜明的留湘发展特色。
总的来说,湖南工商大学的创业优势在于构建了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到专业指导、硬件保障再到资源整合的完整生态链,让每一颗创业的“金种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的土壤。这样的支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措施和看得见的成果,让更多学生敢于迈出创业第一步,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