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千年古刹崇善寺:太原城里的“明代皇家寺院活标本”|深度旅游攻略

“推开朱红山门,青砖灰瓦间飘来若有若无的沉香味,大悲殿内,8.5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垂眸凝视,衣袂间的金箔在阳光下流转—

“推开朱红山门,青砖灰瓦间飘来若有若无的沉香味,大悲殿内,8.5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垂眸凝视,衣袂间的金箔在阳光下流转——这不是影视剧里的场景,是太原崇善寺的日常。”上周末,带着孩子来太原研学的西安历史老师陈女士站在大悲殿前感叹,“原以为太原只有晋祠、双塔寺,没想到藏着这样一座‘明代皇家寺院博物馆’。”

作为太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寺院,崇善寺虽不如五台山、云冈石窟声名在外,却以“浓缩的明代宗教艺术宝库”之姿,成为山西文旅新晋“冷门宝藏”。今年前8月,崇善寺游客量同比增长40%,其中30%为专程探访的文史爱好者。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座“藏在太原老城区里的明代记忆”。

从白马寺到崇善寺:一座寺院的600年“身份变迁”

崇善寺的故事,要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说起。

“崇善寺的前身是唐代的‘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名,因寺内曾养白马驮经而得名。”太原市文物局研究员王莉介绍,“可惜唐会昌年间(845年)灭佛运动中,寺院毁于大火,仅存基址。”

真正让崇善寺“重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晋恭王朱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㭎为纪念母亲马皇后,在白马寺旧址上重建寺院,初名“崇善寺”,并奏请朝廷赐额,使其成为晋藩王的“香火院”。此后,崇善寺历经扩建,形成了“前殿后塔、左钟右鼓”的庞大建筑群,占地达24万平方米(今仅存1/7)。

“崇善寺的特殊,在于它是明代皇家寺院的‘活样本’。”王莉指着大悲殿外的明代石碑说,“碑文中记载,寺内建筑严格遵循《营造法式》,斗拱、梁枋的尺寸、彩画工艺均为宫廷标准,甚至部分建材由南京官窑特供——这哪是地方寺院,简直是‘缩小版的皇家宫殿’。”

核心看点:殿宇、壁画、经藏,三重“明代美学”震撼

崇善寺的精华,集中在仅存的“崇善寺三进院落”中。尽管面积缩减,仍保留了山门、钟鼓楼、大悲殿、三圣殿等核心建筑,以及数千件明代文物。

必看建筑:大悲殿——明代官式建筑的“教科书”

大悲殿是崇善寺的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高约20米,单檐歇山顶,檐角悬挂风铎,风动铃响,声传百米。

“殿内最震撼的是‘三大士像’。”寺内文保员李师傅介绍,“中间是千手千眼观音,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三尊造像通高8.5米,均为明代泥塑造像巅峰之作。”记者抬头望去,观音像42只手臂各执法器,衣纹流畅如瀑,面部慈悲中带着庄严;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狮象肌肉线条分明,似有跃跃欲动之势。

更令人惊叹的是殿内四壁的明代壁画。“大悲殿内壁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十六罗汉朝普贤’等佛教故事,总面积约300平方米。”李师傅说,“壁画采用‘重彩勾填’技法,人物服饰的贴金、晕染,背景的山石云气,历经600年仍鲜艳如初,被专家称为‘明代壁画艺术博物馆’。”(注:壁画区域禁止拍照,需用寺内提供的讲解器聆听细节。)

文物瑰宝:经藏与宋版遗珍

崇善寺的另一大宝藏,是藏经阁内保存的明代经卷。尽管原藏4.8万余册《崇善寺藏经》大部分散佚,仍留存部分宋版、元版佛经残卷,以及明版《碛砂藏》《永乐北藏》复制本。

“最珍贵的是这卷《妙法莲华经》。”文保员展示着一卷泛黄的经卷,“经文用金粉书写,裱糊在蓝绢上,是晋恭王为母亲祈福所制,书法工整,装裱考究,反映了明代贵族的宗教生活。”

此外,寺内还藏有明代铜钟、铁狮、碑刻等文物。其中,山门前的两尊明代铁狮,高1.8米,造型雄健,爪踏绣球与幼狮,是太原现存最早的明代大型铸铁艺术品。

园林意趣:古柏与碑廊的“时光留白”

崇善寺不大,却处处藏着巧思。大悲殿后有一片古柏林,树龄多在300年以上,枝桠交错如伞盖,将红墙青瓦切割成斑驳的光影。碑廊内陈列着20余通明清碑刻,其中一通《崇善寺重修记》详细记录了清代寺院的修缮过程,是研究寺院沿革的重要史料。

“带孩子来的话,一定要带他们看这些碑刻和古树。”太原市民刘女士说,“孩子边数古树的年轮,边听我讲明代藩王的故事,比课本生动多了。”

旅游实用攻略:如何深度探访崇善寺?基础信息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近文庙、太原师范学院);

开放时间:8:30-17:00(16:30停止入场);

门票:免费(需通过“太原文庙”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200人);

讲解服务:寺内提供电子讲解器(20元/台),工作日上午10点、下午3点有免费人工讲解。

交通指南

地铁:2号线“开化寺街站”B口出,步行10分钟;

公交:乘坐61路、808路至“崇善寺站”下车即达;

自驾:寺前有小型停车场(5元/小时,高峰时段需排队)。

游览路线推荐

半日精华线(2小时):

山门→钟鼓楼→大悲殿(重点看三大士像、壁画)→三圣殿(看明代悬塑)→藏经阁(观摩经残卷)→古柏林→碑廊。

文化深度线(3-4小时):

在上述路线基础上,增加“崇善寺历史文化展”(位于西跨院,通过文物复制品、多媒体解读寺院变迁),并串联周边景点:步行10分钟到太原文庙(免费,看明清科举文物)、太原师范学院(内有中国第一家省级民俗博物馆)。

注意事项

寺内为宗教场所,请保持安静,勿大声喧哗;

大悲殿、藏经阁内禁止拍照,碑廊可拍摄但需关闭闪光灯;

古柏林区域设有座椅,可小憩赏景;

周边有“郝刚刚羊杂割”“认一力蒸饺”等老字号,逛完寺可尝太原小吃。

游客故事:在这里,触摸“明代的温度”

“我是做明代服饰研究的,专门来拍大悲殿的壁画。”来自杭州的服装设计师林女士背着相机,正对着壁画上的“十六罗汉”做笔记,“你看这尊罗汉的袈裟,衣纹用‘钉头鼠尾描’,配色是典型的明代宫廷‘青绿山水’风格——这些细节,教科书里可看不到。”

“带孩子来太原,本来只计划去晋祠。”北京的全职妈妈孙女士说,“结果偶然刷到崇善寺的视频,被‘明代皇家寺院’几个字吸引。来了才发现,孩子对壁画里的‘善财童子’特别感兴趣,追着问‘他为什么要拜这么多师父’——这不就是最好的传统文化启蒙吗?”

结语:崇善寺,太原的“明代记忆胶囊”

不同于五台山的恢弘、云冈的震撼,崇善寺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日常”。它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包装,只是安静地守着太原老城的烟火,用殿宇、壁画、经卷,保存着600年前的明代温度。

正如太原市文物局局长任红敏所说:“崇善寺不是一座‘孤立的寺院’,它是太原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明代生活切片’。”

这个周末,不妨放下攻略,走进崇善寺。在千手观音的目光里,在明代壁画的故事中,在古柏投下的光影间,感受一座寺院如何用600年时间,把“明代”写成一首可触摸的诗。

(注:文中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寺方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太原文庙”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