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花小钱搞大速度,自己装一个 Thunderbolt SSD 给 Mac 用!

哈喽大家好,我最近给自己的 Apple 生态里又添了几样东西,其中最想跟大家讲的就是,为什么我把我的 M3 MacBoo

哈喽大家好,我最近给自己的 Apple 生态里又添了几样东西,其中最想跟大家讲的就是,为什么我把我的 M3 MacBook Pro 给“装”了一个外接 Thunderbolt SSD,而不是直接去买现成的牌子,下面这件事是我亲自干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我就把它写出来和你们唠一唠,就当给正在纠结要不要扩容的你点参考;

先说说为啥要自己动手,其实不是因为我多牛逼,我只是看了几条教学视频,然后赌了一把决定自己试试,结果真香,接下来会讲我买了什么,怎么配,效果怎样,以及要注意的坑,顺便把价格和实测速度也贴出来,帮你判断到底值不值得自己折腾。

想要知道要买什么,先看这几样东西要对上,现实里只用记住三点就够了,第一,要看 SSD 的 M.2 大小是不是和外壳匹配,我这是 2280 的,第二,要看接口是不是能跑起来,厂商常写理论最高速度,但实际跑出来的可能不一样,第三,要看外壳散热好不好,散热差的外壳会导致 SSD 降速;

我最后选的是 Samsung 990 Evo Plus M.2 2280,外壳我选了 ACASIS 的 Thunderbolt 4 外壳,挑的时候我查了好几个评测和用户反馈,然后才下手,这个过程花了我一周时间; 买东西其实就是把兼容性和散热这些要点对齐之后再下单,别只看标签上的“最高速”,要看实际能不能连续跑得住。

先来讲讲我折腾的五个主要理由;

第一条,速度比大多数商用外置硬盘快很多,很多商用那种现成的便携 SSD,厂商为了防止发热就把速度限制了,Mac 的 Thunderbolt 接口能跑到 40Gbps,有的 M4 Pro 机型甚至能到 80Gbps,可惜大多数现成的盘根本跑不到那个水平,我自己装上 Thunderbolt 4 外壳之后,实测读写在 2800–2900 MB/s 左右,这是通过 Samsung Magician 和 BlackMagic 测试出来的平均数,换句话说,复制一个 20GB 的电影,从我的 Mac 传到这个盘,大概 50 秒就搞定,不像那种 10Gbps 的盘要两分钟以上。

第二条,自建其实还更省钱一些,单买 NVMe SSD 本身通常比买成品便宜,加上一个兼容外壳,总体花费比买同样容量的成品便宜,举例来说,我那套 2TB 的 990 Evo Plus 加 ACASIS 外壳,加起来大概 USD $230 左右,按当时价格来说,同价位的现成盘速度不如我这套实测的速度高;

第三条,可靠性和维护其实挺方便的,我在各种重负载下跑,包括 Time Machine 备份、iMovie 库搬运,还有虚拟机直接放到外置盘跑,风扇几乎没听到动过,这可能和我房间比较凉也有关系,另外 SSD 厂家还会配热导垫,必要时可以贴上,贴热导垫这事被很多人低估了,但它能延长 SSD 的寿命,实际操作也很简单。

第四条,这种方案更容易升级,未来要扩容量可以直接换 SSD,或者换成双盘外壳支持 RAID,这些升级被很多人忽视了,但其实是很方便的事,外壳被换掉的可能性更大,SSD 本体通常还能继续用很多年;

第五条,自己做这种东西能给人一种成就感,很多事情被我自己完成以后,别人都会惊讶,虽然真要说技术含量也没有多高,基本上就是开盒子、插 SSD、贴散热垫、关回去,然后在 macOS 的磁盘工具里格式化一下就完了,过程简单但让人满意。

当然,任何好事都有反面,下面这两点是我当时也考虑过的并且想提醒大家的;

第一个缺点是保修问题,外壳里有风扇这些机械部件,品牌和售后差别比较大,购买前最好把售后和保修条款看清楚,很多负评都是因为售后不给力造成的,这点需要被重视;

第二个缺点是排查故障可能会比较麻烦,如果你不是那种喜欢动手调试的人,遇到问题就可能会烦躁,这一点对心态比较敏感的人尤其要注意。

最后说下我的总体感受,我这套盘用了后读写速度和稳定性都让我挺满意的,备份时间明显缩短,虚拟机放外面跑也没出现明显卡顿;

不过这套方案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但如果你有 Thunderbolt 的 Mac、想省钱、又愿意自己折腾,那它真的值得考虑,欢迎你们分享自己的 DIY 经验,咱们互相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