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夏商周的教育机构与体系

文化慢慢聊 2024-06-13 10:04:27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朝代,于公元前21世纪初至约公元前17世纪初,历时超过四百年。这一时期,为了培养贵族子弟,建立了初步的教育机构。根据古籍记载,夏朝时期可能存在“庠”、“序”和“校”这三种教育机关,尽管这些形式尚未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校机构。

殷商时期,教育制度已相当成熟,设有“庠”、“序”、“校”及“瞽宗”四类教育机构。其中,“庠”和“序”源自夏代,但内容更为丰富。最初,“庠”用于养老,到商代时,其功能扩展至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和伦理教育,例如孝顺与尊敬长辈等,并作为习射场所。此外,“庠”在商代的教育角色显著增强。

对于贵族男性而言,武术和射箭至关重要,经常举行射箭礼仪,在“序”中,除了学习射箭技巧外,还需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

商代的“瞽宗”和“右学”专注于教授礼乐,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机构,类似于今天的高等学府。从历史考证来看,殷商文化重视右侧,以西为右,因而将大学设立在西郊,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高等学府被称为“右学”。具体来说,“瞽宗”原本是宗教祭祀场所,选拔道德高尚且精通礼乐的官员来教导贵族子弟。因此,“瞽宗”、“右学”与“西学”实际上是同一机构的不同称呼,均指商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学习礼乐的地方,后世亦将这些学府称作“辟雍”或“西雍”。

西周继承并发展了夏商时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官方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立于周天子所在的王城以及各诸侯国的都城,进一步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层级。具体而言,小学位于城内宫廷区域,而大学则设在城南郊区。

在王城中设立的大学被称为辟雍,而在诸侯国都城中的大学则名为泮宫。《礼记·王制》对此有详细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官。”辟雍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命名源于校园四周环绕水系的独特布局。泮宫作为周代诸侯国的教育中心,其建筑布局特点为西南侧临水,东北侧筑墙,形成一种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辟雍分为五个部分:中央的太学、南面的成均(南学)、北面的上庠(北学)、东面的东序(东学)和西面的瞽宗(西学)。后来,“辟雍”和“泮宫”成为学校的代称。

乡学则根据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如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优秀的乡学生可以晋升到国学,国学学生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入学年龄有明确规定,如王太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公卿大夫的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当时的文化书籍文献都被官府垄断独有,不过到周朝后期,由于统治动摇,民间也开始出现私学。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