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候,对辽东那块儿的女真族,用的是“打压强的,帮忙弱的”的法子。女真族啊,分成三大块儿:建州女真、野人女真、还有海西女真,而这三大块儿里头,又分了好些个小部落。要是哪个小部落势力大起来了,明朝政府就会派兵去压一压;反过来,要是哪个部落弱了,明朝政府就会去帮一把。
采用这样的方针,辽东那边的女真各个部落,一直都没能给明朝政府带来啥大麻烦。
就是在那样的计划下,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爹塔克世和他爷爷觉昌安,在古勒城的战斗中牺牲了。那时候努尔哈赤25岁,听到爷爷和爹没了,心里头那个难受啊,他一咬牙,就带着仅有的十三副盔甲起兵了。没多久,他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先是打下了整个建州女真,然后又把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都给并进来了。等把整个女真都收归旗下后,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自己当上了大汗。
努尔哈赤打拼天下那会儿,他的大儿子代善那可是实打实的得力助手,开国的大功臣。
1607年,代善带人去迎接归顺的部族时,把乌拉部打得大败,因此被封为了“古英巴图鲁”,意思就是最厉害的勇士。在大清的历史上,这个称号只被封过一次,就是给了代善,从这里就能看出太祖皇帝有多么看重他。
后来,我跟老爸四处打仗,赢了不少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代善这家伙,不光勇猛,还特别有脑子,总是靠智谋赢得胜利。
1616年,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那时候,代善被封为了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里头,他排在后头,但大家伙儿都管他叫大贝勒。说起来,本来在代善前头,还有个嫡长子褚英,不过这褚英人心眼儿小,又自私,虽说战场上挺勇猛,立了不少功,但跟那五大臣还有四大贝勒都处不来,最后就被给废掉了,三年后还被杀了。这么一来,代善就成了真正的大贝勒,地位跟亲王差不多。
1618年,努尔哈赤发表了“七大恨”的宣言,然后他带着两万人马往抚顺出发,代善也跟着老爸一起上了战场。可半道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努尔哈赤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代善不乐意了,他劝老爸说:咱都溜达到明朝的地界了,他们肯定也得到了消息。要是咱这时候扭头就走,那麻烦可就大了。将士们都备好了防雨的家伙,咱不怕水。再说了,这大雨天的,敌人肯定放松警惕,咱正好趁虚而入。
努尔哈赤采纳了代善的主意,突然袭击了抚顺,明军压根儿没防备,被打得手忙脚乱。明朝将领李永芳一看这架势,干脆就投降了。后金军这第一仗打得漂亮,紧接着,代善又挺身而出,勇猛杀敌,再次立了大功。
1619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去攻打海西女真的最后一个部落——叶赫部。这时候,他的儿子代善遵照老爸的指示,守在夹哈关。多亏了努尔哈赤采纳了代善的好点子,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打了个漂亮仗,赢得了大胜。
后来,代善继续跟着老爸去打仗,先是打下了开原,然后又去攻叶赫,两回都立了大功。
褚英这个嫡长子被废掉后,代善就被努尔哈赤提拔为太子,帮他管理国家大事。但没多久,代善和父汗的第四个大妃子之间传出了一些不清不楚的风言风语。更糟糕的是,代善还听了继妃的挑拨,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不是继妃生的)很不好。努尔哈赤知道后,一气之下就把代善的太子位置给撤了。从那以后,代善就跟皇太极一样,成了“四大贝勒”之一。
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本来挺有机会去争那个汗位的。但他心里也犯嘀咕,毕竟那时候的后金,里面乱外面扰,一堆烂摊子,代善觉得自己摆不平。再加上他儿子萨哈廉和岳托都跟他说,让他站皇太极那边。这么一想,代善就改变主意了,转而帮皇太极坐上大汗的宝座。
代善一支持,皇太极就很自然地坐上了后金大汗的宝座。
代善在皇太极提升权力、坐稳皇位的过程中,可是出了不少力。正因为代善的贡献特别大,皇太极当上皇帝后,就封他为和硕礼亲王,让他成为大清的第一个亲王。
代善的贡献可不止那些,皇太极突然走了,这皇位该给谁又成了大问题。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两人都盯着皇位不放,谁也不服谁。最后没办法,只能把才6岁的福临推上了皇位,成了顺治帝。为了让顺治能稳稳当当地坐上龙椅,代善可是下了狠心,连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都牺牲了。多尔衮掌权那会儿,也多亏了代善在,他才没敢太嚣张。
顺治五年那会儿,代善一走,多尔衮就胆子大了起来,直接称自己为“皇父摄政王”。虽说代善晚年没啥实权,被大家晾在一边,可只要他还在,多尔衮心里就多块石头压着,不敢太放肆。
对于大清王朝,代善是个大英雄,开国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是个能打胜仗的将领,还是个明白事理的重要大臣。他对太宗和顺治两位皇上都有恩情,所以康熙皇帝在快不行的时候,专门跟雍正说:得好好对待礼亲王的后代。
代善是大清最早被封为礼亲王的人,他去世后,被朝廷追赠了“礼烈亲王”的封号。
代善之后,“礼亲王”这个爵位传了足足9代,总共有14位家族成员接过了这个王爵的头衔。这使得“礼亲王家族”在大清成了头号王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代善之后,到底有哪些人继承了王爵,看看礼亲王家族是如何伴随大清王朝从开始到结束的。
【01第二位礼亲王满达海】
满达海是代善的第七个娃,是他第三个老婆叶赫那拉氏生的。有人可能会好奇:代善一共有八个儿子,而且据说都是正房夫人生的,那为啥不让其他儿子来继承王位呢?
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清朝早期,代善一家真的很牛。代善自己因为战功被封为和硕亲王,还是清朝初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中的一个。就连他的儿子岳托,也是凭自己的战功,当上了多罗勤郡王,同样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太极特别疼爱他的侄子萨哈廉,这家伙既能文又能武,战场上也是立下了不少大功。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要是他能多活几年,就凭皇太极对他的喜爱和看重,铁定会给他封个铁帽子王的爵位。可惜萨哈廉在皇太极当上皇帝那会儿就去世了,后来皇太极还追封他为和硕颖毅亲王。
瓦克达是第四个儿子,他得到了多罗郡王的封号。巴喇玛是第五个,却没有得到任何爵位。而第六个儿子玛占,则是辅国公。代善的这三个小子,说起来都挺平常的,所以他们没那个福气,继承不了亲王的爵位。
顺治帝坐上皇位后,代善的二儿子硕托站边多尔衮,想帮他抢皇位。这事儿被代善知道了,他二话不说,直接就把硕托给处决了。
这样一来,满达海就成了继承王爵的最佳人选。而且说实话,满达海也确实有资格坐上亲王的位置:
1622年,满达海来到了这个世界。到了1640年,他刚满19岁,就跟着叔叔皇太极去攻打锦州。第二年,因为他打仗立了功,被封为辅国公。之后,他又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一起,去攻打松山。满达海和豪格配合得相当默契,把吴三桂带领的明军打得大败,吴三桂当天晚上就溜之大吉了。
1641年的时候,满达海再次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块儿,出兵去打塔山。
皇太极还没去世的时候,满达海就已经在督察院当了个不小的官,是从政的职位。
顺治皇帝坐上龙椅后,满达海也跟着进了关,一路上打了不少胜仗:
1644年,我跟叔叔多尔衮一起,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我就被封为了贝子。
1645年,满达海在陕西把李自成手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1646年,满达海跟着豪格一起,把张献忠打得大败,让四川安稳了下来。
1649年,满达海的老爸代善走了之后,第二年他就接过了老爸的亲王头衔。
多尔衮没了以后,顺治皇帝就把满达海的礼亲王头衔给换成了巽亲王,还让他去管六部里的吏部。
1652年,满达海离世,顺治皇帝给他定了个“简”的谥号。但没想到,满达海走了才七年,顺治帝就翻起旧账来(说他在多尔衮被削爵后,趁机抢了人家的东西),然后就把他的地位给降了,变成了贝勒。
满达海出了问题,结果他儿子铁帽子王的爵位也被剥夺了。
【02第三位常阿岱】
常阿岱是满达海的头一个孩子,是他的正妻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所以他最有权利继承老爹的亲王位置。
1652年,顺治六年那会儿,满达海走了之后,顺治帝就下令,让常阿岱接了巽亲王的位子。但到了1659年,顺治十六年,满达海的爵位被贬成了贝勒,常阿岱呢,也跟着降成了贝勒。说实话,常阿岱能当上亲王,也就是因为他爷爷是代善,可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啥大功劳。
常阿岱和他老爹满达海,在摄政王多尔衮掌权那会儿,没站队顺治帝那边。结果呢,等顺治帝自己掌权了,就把满达海他们父子俩给收拾了。
结果就是这样,常阿岱的叔叔祜塞的儿子杰书,接过了亲王爵位的担子。
【03第四位杰书】
杰书还没当上礼亲王前,就已经是康郡王了。因此,那个礼亲王的头衔,后来就变成了康亲王。
杰书在康熙皇帝在位时,那真是立了大功劳,实实在在是个战功无数的亲王:
三藩之乱一闹起来,康熙不光派了安亲王岳乐去平叛,还让才29岁的康亲王杰书领兵去浙江,对付耿精忠。耿精忠一看打不过,就投了降。杰书也没闲着,带着兵就把郑经的军队给打败了,他们只能跑回台湾。这么一来,东南沿海的厦门、金门这些地方,就又回到了咱们手里,归杰书管了。
杰书打了好多胜仗,风光地回到京城,康熙皇帝特意跑到卢沟桥去见他,那时候的杰书可真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到了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又要亲自去管准噶尔那边的事儿,杰书也跟着一起去了。
在康熙三十六年那会儿,杰书离开了人世。
【04第五位椿泰】
杰书去世后,他的王位传给了第五个儿子椿泰。椿泰是董鄂氏夫人生的正牌儿子,所以继承这个王位是最合适不过的。椿泰这个人性格直爽,对手下的人特别大方。他特别喜欢练武,动作快得很,一个人能打十个。这样的本事,上战场杀敌肯定能立下大功。可惜啊,椿泰只活了27岁就去世了,他只当了12年的康亲王。
椿泰这人性格豪爽大方,在朝廷里混得挺开,而且他从不掺和九王争皇位那档子事,所以康熙特别看重他。大学士马齐呢,他带着一帮大臣推举皇八子当太子,把康熙惹毛了。后来,康熙听了椿泰的主意,直接把马齐给撤职了。
椿泰正值该大展宏图的青春年华,没想到却突然因为疾病离世,真是让人惋惜不已。
【05第六位崇安】
椿泰走得早,只留下一个娃,崇安。崇安五岁那年,椿泰就没了,他是侧室伊尔根觉罗氏生的。虽说崇安年纪不大,但他可是椿泰的独苗,王爵的位子,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椿泰刚咽气那会儿,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爷立马就下了旨,让才五岁的崇安接手了康亲王的爵位。
在康熙皇帝那时候,崇安还是个孩子,没长大成人呢,自然谈不上建功立业,给朝廷帮忙。转眼到了雍正时期,崇安这年纪也到了能大展身手、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了。
雍正四年那会儿,21岁的崇安挑起了汉军镶红旗的大梁,开始当家做主。
第二年,崇安负责管理汉军正红旗和汉军正蓝旗,加起来总共三旗的事情,这说明雍正对他还是挺信任的。想想也是,崇安在康熙老年那会儿,因为年纪大,压根儿就没掺和进皇子们争皇位的事儿里,所以雍正用起来也放心。
就在这一年,雍正把宗人府的事儿交给了崇安来打理。
雍正皇帝在位的第六个年头,崇安已经升为了能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的议政大臣。
但后来,雍正动手削减了那些旗主王爷手里的大权,崇安呢,就变成了一个没啥实权的皇族成员。就这么闲了四年,才28岁,他就因病去世了。
崇安走的时候,留下了三个儿子。
大儿子在2岁那年就不幸离世了。
老二是在雍正五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崇安走的那年,他还只是个7岁大的孩子。
老三是在雍正七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可崇安在他5岁那年就离开了人世。
雍正对崇安的态度,远没有康熙对椿泰那般疼爱和信任,所以他不会像自己的父皇康熙那样,让崇安这个才几岁的孩子就继承王爵。他做了决定,让崇安的四哥,也就是侧福晋萨克达氏生的巴尔图来继承这个亲王爵位。
【06第七位巴尔图】
巴尔图在康熙三十二年那会儿,被皇上赐了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头衔,说白了就是宗室里头地位不算太高的一个成员。转眼到了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又瞧上了巴尔图,让他去管宗学的副手活儿。后来啊,他弟弟崇安没了,这康亲王的爵位就落到了巴尔图头上。
现在这位旗主王爷早没了往日的威风和地位,大部分时间就是领着家里人去走走场面,参加些礼仪活动。因此,从雍正老爷子晚年一直到乾隆刚上位那会儿,巴尔图压根儿就没插手过朝廷的事儿。
乾隆十八年,他去世了,享年整整80岁。
巴尔图离世那会儿,崇安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已长大。于是,乾隆就让崇安二儿子永恩继承了王位,这个永恩是侧福晋西林觉罗氏生的。
【07第八位永恩】
永恩他爸崇安走了那会儿,永恩还小,没能直接当上康亲王。不过雍正皇帝心疼他,破例给7岁的永恩封了个贝勒的头衔。转眼到了乾隆十八年,永恩的伯父巴尔图也过世了,这时候永恩已经27岁,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康亲王的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那会儿,皇上正式给那些有大功劳的王爷们定了个新头衔,叫“铁帽子王”,跟满清开国时候的那个荣耀称号一样。因为乾隆皇帝特别记得礼烈亲王打下的那些漂亮仗,所以他决定把康亲王的爵位名字改回原来的礼亲王,连带着永恩也被封为了礼亲王。
永恩起初也帮忙处理国家大事,但后来因为卷入了一桩事情,就不再管朝廷的事了。他专心读起圣贤书来,一头扎进了文学艺术的海洋里。
嘉庆十年那会儿,永恩老人去世了,享年79岁。
【08第九位昭梿】
父亲永恩离世后,昭梿就接手了礼亲王的爵位。他受老爸永恩熏陶,特别喜欢研读圣贤书,还写了本《啸亭杂录》留给后人。但不幸的是,嘉庆十二年时,礼亲王府遭了场大火,昭梿藏的书和写的书都烧没了。嘉庆帝挺同情他,赏了一万两银子让他重建王府,还给了不少衣物布料。虽说王府能重建,可那些被烧的书和著作再也回不来了,真是挺遗憾的。
尽管嘉庆帝赐给了昭梿一万两银子,但昭梿的礼亲王府还是日渐衰落,变得贫穷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嘉庆十八年那会儿,嘉庆皇帝不在京城,天理教的头儿林清瞅准时机,带着人就去攻打紫禁城了。昭梿和一堆王公大臣们赶紧集合兵力,一块儿去平叛。经过一番较量,天理教那边儿被打败了,林清也被生擒活捉。
按理说,昭梿他们可是立了大功劳的,本该得好处才是。但嘉庆帝一回宫,就对那些王公大臣们一顿批评,说他们太懒散,才惹出这么大的乱子。昭梿他们心里自然是不服气,其他大臣虽然也有意见,但都憋着没说。只有昭梿,忍不住嘀咕了几句,结果被那些爱挑事的人听到,还添了不少料,跑去告诉了嘉庆帝。
嘉庆帝心里头挺不痛快,可也没对昭梿咋样。
没过多久,手头拮据的昭梿就琢磨着怎么给王府多赚点钱,于是他打算提高田租。可朝廷早有规定,说是“税收永不增加”,昭梿这么干,简直就是跟皇上的旨意对着干。管家程幅觉得这事儿不妥,结果昭梿不光抄了程幅的家,还暗地里对程幅的家人用了刑。
昭梿心里那股气还是不顺,一怒之下,他把一个瓷瓶子摔了个稀巴烂,捡起碎片就在庄头的背上划拉了一百多下。这还不算完,昭梿的嚣张可不止这一点。景安是朝廷里的大尚书,一品大官呢,可昭梿偏偏不把他放眼里,直接就叫他王府的奴才,还大声地训斥。这么不给朝廷大官面子,景安哪能咽得下这口气?
嘉庆二十年那会儿,嘉庆皇帝知道了这事儿,新仇旧恨一块儿清算,立马把昭梿扔进了宗人府关起来,还剥夺了他的王爵身份。
一年后,昭梿终于重获新生,虽然嘉庆帝又给了他机会,让他重回官场,但昭梿这时对朝廷的事情已经完全没心思了,他一门心思扑在了文史研究上。
道光九年的时候,昭梿走了,享年53岁。
【09第十位麟趾】
嘉庆二十年的时候,昭梿被剥夺了王爵的身份,这样一来,礼亲王的爵位就空了出来。嘉庆帝肯定不会让昭梿的儿子来接替这个爵位,想来想去,到了嘉庆二十一年,他决定让昭梿的堂弟麟趾来继承这个王爵。结果在道光元年,麟趾就去世了。麟趾跟他爷爷永恩、叔叔昭梿一样,都特别爱好文学,所以他没选择在朝廷做官,而是专心在家搞创作。
【10第十一位全龄】
按理来说,麟趾走的时候,礼亲王的爵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但遗憾的是,麟趾唯一的儿子锡春,在他之前就没了。这样一来,只能让他的孙子全龄来接替礼亲王的爵位了。
全龄继承王爵那会儿,才刚刚5岁大。
在还没长大成人那会儿,想做出点啥成绩来基本不可能。说起来,在整个道光年间,全龄这家伙也没干啥能让人记住的大事。
道光三十年的时候,全龄因病去世了,那时候他才35岁。
【11第十二位世铎】
在世铎之前的那五位亲王,几乎都没在朝廷里干过啥大事,直到世铎开始重新在朝廷崭露头角。世铎能受到重用,全都是靠了醇亲王奕譞的帮忙。
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七哥儿,道光皇上的第七个娃,还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呢,因为他的正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子,叶赫那拉婉贞。光绪皇帝载湉,就是奕譞和婉贞的第二个小子。打从同治年间慈禧掌权那会儿起,奕譞就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儿,得力助手。
这时候,世铎刚好接手了礼亲王的头衔。同治皇帝一上台,世铎就一步步升到了内大臣、宗令这些大官的位置。到了光绪十年的那会儿,慈禧和恭亲王奕?(就是咸丰帝的六弟,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大家都叫他鬼子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慈禧不光把奕?的首席军机大臣给撤了,还把其他的军机大臣也全给免职了。
不过军机处得有人管,慈禧就让醇亲王奕譞去朝廷里找找能干的人。
经过奕譞的引荐,世铎顺利进了军机处工作。
世铎在军机处待的第二年,就当上了军机处的头儿,也就是首席军机大臣。从那以后,朝廷里有什么大事小情的,世铎都会找奕譞一起来商量对策。
光绪十五年,18岁的光绪皇帝举办了婚礼,成了家后,他就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这时候,世铎自己向慈禧太后提出,想不再担任现在的职务,但慈禧太后没同意。转眼过了六年,到了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她特别赏赐给世铎亲王双份俸禄。
慈禧掌权那会儿,礼亲王世铎是众多贵族里最没“王爷派头”的一个。大太监李莲英见了世铎,按理说该他行礼,可没想到世铎也给李莲英跪下行礼,这事儿立马就成了朝廷里大臣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再说世铎这人,特别的老古董。他子侄们从欧洲游玩回来,世铎竟问他们:那些地方也会下雪吗?
世铎的侄子辈们听完之后,都咧开嘴大笑起来,说大清和欧洲都在同一片天下,那天气能有啥不一样。世铎听了,却一言不发,沉默得像块石头。由此可见,别看世铎平时地位高、权力大,其实他的见识也就那么一小片天地,跟井底的青蛙没啥两样。
在民国三年的那会儿,他去世了,享年72岁。
【12帝第十三位、十四位】
世铎离世后,他的大儿子诚厚就接过了王爵的位置。不过可惜啊,诚厚在民国六年的时候就因为生病去世了。这家伙有个癖好,特别喜欢玩刺猬、猫头鹰这些小动物,所以那时候,大家私下里都叫他“疯王爷”。
诚厚去世后,他的堂弟诚堃接过了王爵的位置;到了民国十八年,诚堃也离世了。
【结语】
在清朝早期,特别是雍正六年往前数,铁帽子王这个爵位可不仅仅是代代相传那么简单,他们还手握实权,能直接插手朝廷大事。那时候的礼亲王们,包括康亲王,都是既有名声又有战功的大人物。但打从雍正六年之后,旗主王爷们的威风就大不如前了,多数情况下,他们也就成了没啥实权的宗室贵族,整天闲晃着。
世铎这家伙,虽然以前官做得挺大,但其实都是靠巴结醇亲王奕譞才爬上去的。
清朝灭亡后,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礼亲王家族”也随之不见踪影了。
说到大清的铁帽子王,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者坏,毕竟它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在清朝刚开始的时候,铁帽子王确实能帮皇上把权力抓得更牢,但这种爵位世世代代传下去,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满洲的那些贵族们一直享福,这种做法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等到辛亥革命一来,铁帽子王这套也就不行了,慢慢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自然礼亲王的王族时代,算是画上句号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