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最能戳人心的问题不是刀光剑影的帝王将相,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追问: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年月能真正吃饱饭?别以为这是个轻飘飘的问题,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泪史。答案可能让人心头一紧——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我们习惯在书本上读盛世繁华,唐宋的诗酒风流,明清的市井繁荣,可那终究是少数人的风景,离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远得像天边的云。对农耕文明来说,吃饭就是头等大事,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生死线。风调雨顺,能勉强过活;稍有差池,便可能家破人亡。
先说个冷冰冰的数据,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两百零九公斤,换算下来,也就是每天不到一斤。别忘了,这还是不算上税收的情况。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这已经是几千年里最高的巅峰。也就是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岁月里,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连“温饱”两个字都谈不上。你现在明白,为何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了吗?那不是单纯的权力斗争,而是千万个吃不饱肚子的农民用命拼出来的呐喊。
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通农人平日里的口粮大多是糠饭,高粱掺野菜,能下咽就算不错。别小看这种饭,里面满是难消化的麸皮,吃下去喉咙发涩,肚子里翻腾,但它有个好处,扛饿。靠着这点优势,农民才能支撑田间的长日劳作。肉?想都别想,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根本吃不上。就连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因饥饿而死,足见当时百姓的境况有多么糟糕。
到了汉代,哪怕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光环,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清苦。西汉中后期出现过“民得以少安”的情况,但所谓“少安”,也就是一个月能吃上一回肉,就已经算是福气。更不用说大多数时候,官府税赋沉重,农户把收成上交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余下的哪能保证温饱?历史学家常说,西汉前期因为减轻徭役和赋税,人口才迅速恢复,但那也仅限于“勉强不饿死”的程度。
唐代的辉煌歌舞在诗文中流传千古,可那是长安、洛阳的画卷,换到乡野里,就是另一番光景。日本僧人圆仁在登州看到的景象是村人粗粟为食,勉强加点盐来调味,吃下去胸口发堵。那样的饭,你今天恐怕都喂不下咽。可是唐人还算“运气好”,至少在太平年景下,能有粗粮下锅。若遇上安史之乱、黄巢起事,粮价飞涨,尸横遍野,百姓只能刨树根、吃草皮,甚至走向人相食的绝境。唐代史料中有“父子相食”的记载,听得让人毛骨悚然。
说到宋朝,人们常用“繁华”二字。可在东京、临安的夜市外三十里,就是另一片世界。自耕农和佃农们每天的口粮只是麦饭。什么叫麦饭?不是今天的麦片粥,而是把麦子捣碎,不去皮,连麦麸和麦粉混在一起蒸熟。咽下去嗓子发疼,肚里更是翻江倒海。可就是这种饭,凭借“难消化”的特性,能多撑几个时辰。诗人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宋代的确富裕,贸易繁盛,手工业发达,但富的是士大夫、商贾和城里的权贵,对农村里的大多数百姓来说,能有半年不饿肚子,已是幸运。
元朝的情景更是凄惨。张养浩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不是诗人的矫情,而是切身的体验。他曾在陕西赈灾,眼见饥民成群,流离失所。元朝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烈,可是无论你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只要不是权贵,逃不开的就是饥饿和苦难。
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带来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老百姓的餐桌才算“丰富”了一点点。红薯和玉米因为耐旱、耐瘠薄,迅速成为边远山区和贫困农家的救命粮。但要注意,这些作物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日子就好过了。明清两代人口激增,土地却有限,人均资源反而被稀释。明末战乱时,百姓仍然是饿殍遍野。清代的“丁戊奇荒”,更是导致数百万百姓活活饿死。饥民吃土、啃树皮的记载,在地方志和档案里比比皆是。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想,老百姓在日常里有没有一点点调味的享受呢?其实非常有限。盐在古代是奢侈品,有时三担米才能换一袋盐,百姓往往是一粒一粒地往锅里放。花椒和胡椒也曾是贵如金的奢侈品,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糖?更是天方夜谭,在明清以前,糖几乎只属于贵族。植物油的概念也不存在,能在蔬菜里滴上两滴猪油,就是一种奢华。至于肉食,别说天天见,能在过年时分到一块肥肉,已经是人间美味。
除了主食和调味,蔬菜与野菜是重要的补充。春天的槐花、鱼腥草,夏秋的苋菜、蕨类、苦菊,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农忙时节会吃得好一点,一大家子熬大锅稠粥,分碗下去,算是慰藉劳累;农闲时,则是清汤寡水的稀粥配野菜。能吃饱是一种奢望,能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多数时候,老百姓过的都是“糠糟岁月”。他们没有盛唐的霓裳羽衣曲,没有宋人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没有明清商贾的熙攘街市,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粗糙口粮和对饥饿的恐惧。为什么农民起义总是频繁?因为那是饿出来的;为什么“治世”总是短暂?因为盛世的果实,大多数人根本没尝到。
所以,我们今天每天能在餐桌上挑挑拣拣,其实是祖祖辈辈几千年所奢望的奇迹。哪怕在所谓的“盛世”,能吃饱饭、睡个安稳觉,偶尔尝一口肉,也就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幸福。想一想,我们距离吃观音土、吃树皮的日子,其实没有那么久远。真正意义上吃饱饭,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