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我知道大家每个字都认识,可是隔了2500年,可能未必每个人都能理解。
我们先从第五章开始,古人有其独特的魅力,道其不行矣,这是一个感叹号,就是,道,早已经不能被认知和履行了,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夫,它就由叹号变成了问号。
难道道真的不能认知和履行了吗?
其实当这种口吻说出来的时候,答案已在其中了。
到了这一章,到了第五章的时候,是上承前四章里边的内容。
前四章里边有两句话:
鲜能知味也?
就是你不知道中庸的这个味道。
民鲜能久矣。
就是老百姓坚持不住。
因为不知道其中的真正的内涵味道,而不能坚持,他说,那真的就不能了解、知道和执行了吗?
圣人说不是的,当然是可以的。
答案是:可以。
为什么,后面就以舜为第一个例子举出来。
子曰:舜其大智也与!
舜,是有大智慧的,对吧?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这句话非常非常关键,这句话或者是这一章极为重要。
为什么舜好问,他好问,也就是说他广泛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意见他都要听,好问。
你知道这里面的意思么?
舜从来不相信专家学者的意见,从不相信身边人的意见,从不相信贵族的意见。
他只是一个学习上的好问?不是的。
后面跟着而好察迩言,什么是迩?
迩是狭隘的,这个迩就是粗浅,浅近粗俗,这样的话,这样的意见。
好问而好察迩言。
舜不听专家学者的话,不听身边人的话,也不听贵族的话,高雅高贵的不想听,专业的不想听,太远的也不想听,察迩言。
圣人要查的是迩言,是老百姓的心声,它虽然粗浅、粗暴、甚至有问题,但迩言才是舜要知道的东西。
为什么后面提出五个字——隐恶而扬善。
恶不是恶德恶行,是指恶言。
隐恶不是你不好的言行,我帮你藏住,犯罪我帮你掩盖,舜是圣人,你的恶德他能不揭发么?你的恶行他能不惩罚么?他怎么会隐恶?
此处的恶,单指迩言之恶。
老百姓粗俗的语言里面,简单粗暴,甚至是庸俗,批评比较多,就不好听。
而扬善,你那简单粗暴,甚至不太中听的语言里边,有着大道理。
有着对国家民族人民有益的东西啊。
隐恶而扬善,圣人为什么他要查迩言?
他如果查身边人,全部是赞美,查贵族,都是一个方向,查专家学者,当然都是规范的,高尚的,专业的语言,它不是迩言。
它甚至根本就没有形式上的恶,但它里面有善么?
圣人厉不厉害?
好问就是征询,不同的人,不同的表述;哪怕只是简单粗暴粗俗愚蠢的表述。
迩言,它里边藏着舜要找的东西,是在议论纷纷中寻找最佳答案。
此处的隐恶扬善,老百姓在底层生活的,多有不顺心,可能会恶言相向,舜去访贫问苦,老百姓说出一些激动的话,伤人的话,舜是不介意的。
他从你的话里面找到了那个他需要找的道,隐恶而扬善。
大智者若愚,大贤者不肖。
什么叫大智者若愚呢?
大智者,不会装专家学者,他像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来问你的吗?
大智者,如果什么都知道,从理论到实践,条条说的头头是道,他是在道上么?他中了么?他一了么?
大智者若愚,大智者好像是什么都不懂,所以好问而好察迩言,大智者若愚,是如此之若愚,不是装傻子。
大贤者不肖,真正的贤者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他不需要装,不要那个白莲花。
所以,他才会去到老百姓之中来体察迩言。
并且他在查迩言的时候,隐恶而扬善,他并没关闭你说话的权利。
他甚至在你粗俗、浅薄、庸俗甚至是暴力的话里,他发现了道,他发现了他执政应遵循的基本规律,隐恶而扬善。
好多人并不知道圣人是这样一种状况。
听听孔子是怎么说的,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你知道,他恰恰是好问,并且好问的是“迩言”,这是最难得的。
何为两端,迩言,必然有过与不及,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所以执其两端,是迩言的两端。
不是贵族的语言和穷人的语言,执其两端,是迩言之两端,用其中于民。
以民言之两端,用其中于民。
我为什么要说是民主意识,民权意识和民想意识?
圣人才拥有这样的胸怀视野,若不是这样,其斯以为舜乎!
大智章,说的是智,这才叫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那么多的专家学者,那些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多的贵族,那么多身在高位的人,但是舜,不想听他们胡说八道,他好问、而好察迩言。
圣人惜墨如金,他为什么在好察迩言后面要跟着隐恶而扬善,因为老百姓的意见充满了火药味,他们可能很生气,态度非常恶劣,向你表达的时候,没有一丝的善意。
但圣人和普通人不一样,他能从恶中找到善,不为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恰恰在不同的声音里,发现过与不及。
圣人还有一个说法,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些好听的话,很少是仁的,那不会是大道。
其实我讲中庸,讲大智章的时候,觉得它既是思想路线,也是组织路线,也是群众路线。
你能听得进去迩言么?
你能隐恶扬善么?
你能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么?
执两端,就是不允许你放弃任何一端。
不要认为真的有政治正确,也不要认为有真的经济正确。
如果一叫中正,可能就错了,因为执其两端,就不是你理解的中正。
执一端而认为高大上者,执一端而认为绝对正确者,往往错得离谱。
所以,今后大家阅读也好,看东西也好,评判人也好,只要是执一端的人,而且认为唯一正确,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人,不必理会他们,他们错了。
圣人执两端,用其中,没有人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走极端容易获得掌声啊。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其两端,是一个人的哲学高度。
一个人,一说话就走极端,走极端而被热捧,是民智不成熟啊,怎么可以呢?
所以执其两端是圣人的基本状况,也是儒家心法里面最核心的部分。
请每一个好朋友,你们做事思考的时候要执其两端。
允执厥中的意思,你都不执其两端,你厥中,怎么个厥啊?
厥中,孔子在这里说用其中于民啊,舜是用其中于民,而不是厥中用于己,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
允执厥中,厥中,中不是厥我之中啊,是用其中于民。
大智章,我一再强调,这里面有民主意识,民权意识,有民享的意识。
舜是圣人啊,中国最早的古典社会主义者,难道不是么?
用其中于民,中是什么?中是一也,一二三的一。
一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同一性的两手都要硬,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用其中,找的是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我说清楚了吧,是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何为中,精确之谓也,何为一,同一性之谓也,这是哲学高度,不是一般意义的所谓的方法,这是哲学的高度。
在中国的古代,在那个时候,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
而我们,剩余的实践里面,常常会执于一端,我们不能查迩言,不能隐恶而扬善,执于一端。
第七章,予知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们都说我知道,把他驱赶到陷阱的时候,这里古文是倒装的,而莫之知避也,就是莫知避之也,就是不知道回避这个陷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每一句话都是连着的,你执于一端,就必入陷阱,所以,为什么让执两端?
你执于一端,必入陷阱。
舜作为圣人,早告诉你了,执于一端不行的,所以,圣人让你中庸啊,因为你敢执于一端,陷阱就等着你,你莫知之避也。
因为你把它神圣化了,你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个罟擭陷阱啊。
你不知道啊,你怎么知道那是个罟擭陷阱?
因为你已经迷信了。
好多人说予知,予知个屁啊!
迷之自信。
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们都说我知道,但是他即便是执两端而用其中,他不能坚守。
为什么不能坚守?
因为让你执两端,用其中于民,于民这件事对圣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对君子尚可,那么小人呢?
用其中于己没问题,为什么不能月守,连一个月都坚持不到,因为他不是用于民。
如果用于民,一个制度,一个政策,是无法短期见效的。
要有转化的过程,要有一个必要的时间来达至它的效果。
要不断地调整和精进,那个中要不断地调整和精进,不是一次就做到中的。
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所以舜在交给禹的时候,那十六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所以你察迩言的时候,要学会隐恶扬善的,人心不平;
道心惟微,道心你看不见的,它是隐于事物之中的,你看不见的;
惟精惟一,何为惟精,惟精是要让你精准无误的,不间断地把握,什么叫精准无误呢?就是你今天看见了,不代表你明天看见的那个地方,还是中。
正心以中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次,中,不断地在变化,要精准无误,才是惟精。
什么是惟一,贯彻始终,过程;惟精是准确地找到中,惟一是坚持不动摇。
你不能月守,说明你的心不是圣人之心,甚至不是君子的心,因为用其中于民这件事没做到。
走极端,掉陷阱是执于一端了,不是两端,所以掉陷阱。
守不住,是因为你不是用于民。
你用于民,你就守得住。
不行章、大智章和予知章这三章,孔子提出了重大的问题,而子思将这些问题罗列,他开始揭示出儒家心法里面的一些核心的问题。
读中庸不是那么简单的。
好多人说,如果看十六字心法里边,允执厥中,中,是所有事物的中,而用其中于民,这个就是单指制度了,单指制度和政策,是这样么?
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到了第六章,大智章,讲舜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讲个人修为了,舜是国家的治理者,是三皇五帝里的第二皇。
他自己将自己作为一个人民的委托,代言的服务生,服务员。
尧舜禹都这样定位的,我们在研究上古的时候,为什么就有了民这个字?
如果大家都是民,就不需要民这个字,那么已经开始出现了贵族,开始出现了阀,已经有民与阀的问题,这个问题到了孔子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了。
那个时候贵族已经出现,各种的门阀、财阀、学阀和军阀已经广泛地出现。
民成了弱势群体。
所以中庸讲到第六章的时候,你如果不理解阀,你很难理解民。
很难理解用其中于民这句话,真实的意义和含义。
这是国家治理的永恒主题。
执两端而用其中,是中庸的核心心法,最核心的东西。
用其中于民,是对君子对圣人的要求。
执两端而用其中,允执厥中,是中庸的核心。
最核心的东西,执两端而用其中。
用其中于民是对君子、对圣人的要求。
就是执两端,用其中,允执厥中,这是基本的心法。
任何一个人,你读过中庸了,就应该学会,这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境界。
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智慧,它也是西方哲学家的广谱性的智慧。
那么我们回来看,我们是否能够在具体的事情之中,做到允执厥中呢?
再说一遍,执两端用其中于民。
再说一遍,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第五章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们都说,我知道啊,我知道啊,但把他送到陷阱的时候,他连逃都不逃,他就进去了,对吧,每一个都掉陷阱里了。
都说自己知道,也选择了中庸之道,但守不住啊,因为等不及。
因为惟精,是精确,惟一是过程啊。
一定要把这些话记牢了。
我一再说中庸是心法,我一再说这是一个修为的过程。
请多下功夫,性命,性变了,性命攸关,命运是由性来定义的,中庸要做的,是改性啊,是让你的整个的性发生根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