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岭南非遗鳌鱼舞:73 岁匠人五十年,不做玻璃柜里的文化

2025 年 11 月 9 日晚,广东体育中心的夜空被一条巨型彩鱼点亮。十五全运会开幕式上,这条 “熬鱼” 凌空飞舞,搭

2025 年 11 月 9 日晚,广东体育中心的夜空被一条巨型彩鱼点亮。十五全运会开幕式上,这条 “熬鱼” 凌空飞舞,搭配着《男儿当自强》的激昂旋律与地面舞狮队的灵动表演,瞬间点燃全场。弹幕里满是惊叹:“这是中式神话活过来了?”“到底是什么神兽?” 殊不知,这条刷屏的 “飞鱼” 并非凭空创造,而是藏着岭南非遗的千年密码,更凝结着一位老人五十年的坚守。

这条鱼名为鳌鱼,在岭南文化中早有渊源。老广州的陈家祠、沙涌村的古祠堂屋顶,总能看到它的身影 —— 科举时代,它是 “独占鳌头” 的吉祥象征,寓意金榜题名的荣耀。如今登上全运舞台,设计巧思更显深意:金牌得主正如当年的状元,孤身领跑的背后,是团队的支撑与地方文化的底蕴;而鳌鱼未化成龙的形态,恰如许多非遗项目,虽未被主流完全熟知,却始终在民间顽强生长,等待绽放的契机。

让鳌鱼 “飞” 上国家舞台的,是 73 岁的沙涌村村民幸泽良。与鳌鱼打交道的五十年,是他用热爱对抗时光的五十年。十三岁起学舞鱼,十七岁正式钻研扎鱼手艺,那些年白天种地、晚上点着油灯偷偷做手工的夜晚,是他与非遗的悄悄话;九十年代迫于生计去工地搬砖,休息时仍捡来废料搭鱼骨架,指尖从未离开过这份热爱;2008 年,他走进小学免费教孩子们扎鱼、舞鱼,让手艺在欢声笑语中传承;2012 年带队亮相韩国世博会,让岭南鳌鱼舞惊艳海外;2025 年 2 月,他被聘为十五全运会非遗顾问,这份从未上过热搜、没领过补贴的坚守,终于迎来了国家级的认可。

不同于有些非遗被锁进玻璃柜、变成景区流水线表演,沙涌村的鳌鱼舞始终 “活着”。幸泽良从未主动申请非遗项目,却让手艺在村里自然传承 —— 如今第六代年轻人既能扎出灵动的鳌鱼道具,也能在祠堂前、操场上火热起舞,每逢节日,锣鼓声起,鳌鱼翻飞,仍是村里最热闹的风景。它没有依靠赞助支持,也没有政策文件强制推动,全凭村民的喜爱与坚守,在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

这条鳌鱼能登上全运舞台,并非偶然。导演组是从民间主动发掘出这门老手艺,而它能历经数十年不褪色,核心在于 “活态传承” 四个字。幸泽良用一生证明:非遗不必刻意 “续命”,不必强求曝光,当它融入祠堂祭祀、校园课堂、节日庆典,当有人愿意日复一日地扎鱼、舞鱼,当三代人自然接续这份热爱,它就永远不会消亡。

开幕式上的鳌鱼渐渐落幕,但它带来的震撼远未消散。文化自信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幸泽良指尖的竹篾、孩子们舞鱼时的笑脸,是老手艺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的模样。那些没被锁进玻璃柜的非遗,那些默默坚守的传承人,才是文化最坚实的根基 —— 正如那条凌空的鳌鱼,唯有扎根民间,方能惊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