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福建舰的性能只有美军老航母的60%?真相比较残酷

近日,美国前海军飞行员在CNN上泼冷水,说“福建舰”的性能只有老掉牙的“尼米兹”级航母六成。这评价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分析,

近日,美国前海军飞行员在CNN上泼冷水,说“福建舰”的性能只有老掉牙的“尼米兹”级航母六成。这评价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分析,还是夹杂着“美式傲慢”的酸葡萄心理?咱们来扒一扒,冷静拆解一下。

“福建舰”是中国海军的“高光时刻”:8万余吨的排水量、平直甲板、电磁弹射、中压直流电力系统,妥妥的“航母3.0”。从“辽宁舰”借鉴的“学徒期”,到“山东舰”的自主“练习生”,再到“福建舰”直接晋级为“全球顶流”,中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自研电磁弹射航母的国家。这不光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作战”的战略跳板。

可树大招风,美国前海军飞行员跳出来“挑刺”,说“福建舰”甲板的设计有“硬伤”:斜角甲板的夹角偏小、弹射器和降落区可能“打架”,起降效率堪忧。这番话听起来,像老司机在点评新手车技:有几分道理,但语气里总透着一股“你们还嫩”的优越感。

面对美方“60%性能”的武断,咱得一分为二:既要听听人家的专业吐槽,也得戳穿那股子“美式傲慢”的酸味。

美方飞行员的分析不是全无道理。航母甲板的调度即复杂,也非常关键,斜角甲板夹角、弹射器与降落区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舰载机出动效率。他们基于“尼米兹级”和“福特级”的丰富经验,指出“福建舰”可能在起降的高峰期“卡壳”。就像老厨师看你炒菜,说你火候不够、翻锅慢了——有点扎心,但确实点中了技术痛点。

“福建舰”是中国的第一艘平直甲板航母,设计上难免有妥协。美方提到的“起降干扰”,可能源于电磁弹射器(3条轨道)与拦阻索,这两个区域的布局尚未完全优化,尤其在高强度作战场景下,舰载机调度可能不如“福特级”那么丝滑。2025年10月,《简氏防务周刊》曾分析,福建舰的甲板出动率,可能在50-60次/天,低于“尼米兹级”的120次/天。这提醒中国海军,硬件到位了,软件,也就是舰员培训、调度流程还得加把劲。

美方飞行员的“挑刺”有一定专业依据,但背后的动机不单纯。一方面,美国海军对“福建舰”的快速崛起有点“坐不住”。2025年《防务新闻》报道,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也就是CSIS预测,中国到2030年可能拥有4-5艘航母,逼近美军“11艘航母”的绝对优势。贬低“福建舰”,有一种“先下嘴为强”的心理战味道,试图打压中国海军的信心。

面对美方的“60%论”,中国海军的回应不是嘴仗,而是实干。“福建舰”的意义不在于跟“尼米兹级”或“福特级”掰手腕,而是证明了中国已经掌握了顶级航母的“核心科技”:电磁弹射、综合电力、舰载机体系。这些都是通往“超级航母俱乐部”的入场券,未来5-10年,中国可能推出更大吨位、核动力的“004型”航母。

短板?当然有!甲板调度、舰员经验、远洋补给,中国跟美军一个世纪的航母文化相比,还有差距。但成长的速度摆在这儿:从“辽宁舰”2012年服役,到“福建舰”2025年入列,13年三艘航母,速度没人比得上。美方飞行员的“挑刺”是面镜子,提醒我们优化设计、磨合体系;但他们的“傲慢”也是动力,证明中国海军的崛起真让对手急了。

解放军没必要跟CNN吵架,最好的回应是,让“福建舰”早日形成战斗力,带着歼-35和055万吨大驱,在西太平洋巡弋一圈。到时候,估计美方飞行员得改口:“嗯,八成吧!”反正他们是不会承认,中国航母的力量逆袭美军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固执和脆弱心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