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辽宁本溪的老边沟景区: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

辽宁老边沟景区最近因为一条广播火了: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连捡都不行。不少游客一听就懵了。摘叶子不让,理解;捡地上的落

辽宁老边沟景区最近因为一条广播火了:

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连捡都不行。

不少游客一听就懵了。

摘叶子不让,理解;

捡地上的落叶也不行?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这事发生在10月8日,有网友拍下视频,上传后迅速引发热议。

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觉得景区“管得太宽”,也有人站出来力挺:“人一多,真管不住。”

老边沟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辽宁本溪,以秋日“层林尽染、五彩花山”的枫叶景观闻名。

国庆假期前三天,游客就突破了6万人次,日均超2万人。

在这样的流量压力下,景区的这条规定,到底是“小题大做”,还是“无奈之举”?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放下情绪,看看落叶到底是不是“无用之物”。

很多人以为,叶子掉在地上,捡一片带回家做书签、拍照打卡,无伤大雅。

但生态系统的运作,从来不是靠“一片”来衡量的,而是靠“总量”。

老边沟每年秋天自然掉落的枫叶数量庞大,这些落叶看似无用,实则是森林的“营养库”。

它们腐烂后,会被微生物、真菌、蚯蚓等分解,转化为氮、磷、钾等养分,重新回归土壤,滋养树木根系。

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如果大量落叶被游客带走,等于切断了这个循环的一环,长期下来,土壤肥力下降,树木长势变差,整个景观的可持续性就会受损。

更现实的问题是管理难度。

景区工作人员坦言:根本分不清游客手里的枫叶是捡的还是摘的。

在人山人海的节假日,一个工作人员要盯几百上千人,哪有精力一个个盘问?

如果允许“捡”,就会有人钻空子,今天摘一片说“是捡的”,明天折树枝说“风刮下来的”。

一旦口子开了,管理成本飙升不说,还容易引发冲突。

干脆“一刀切”禁止,成了最省事也最保险的做法。

但这“一刀切”,也让不少游客心里不舒服。

秋天来一趟老边沟,不就是冲着那漫山红叶来的吗?

不能带一片回家,总觉得少了点纪念意义。

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人类对自然的亲近感,从来不只是“看”,还包括“触”和“留”。

一片枫叶,可能是一封寄给朋友的秋日明信片,也可能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感受到季节更替的实物证据。

完全禁止,确实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能不能捡”,而在“怎么管”和“怎么满足”。

国内不少景区已经摸索出更聪明的办法。

比如杭州的西湖边,秋天银杏叶铺地,景区会在非核心区域设置“落叶观赏区”,允许游客拍照、短暂停留,但严禁踩踏或带走;

北京的一些公园,则会在落叶季统一收集部分落叶,经过消毒处理后,在出口处免费发放给游客,既满足了纪念需求,又控制了生态影响;

还有些地方干脆开发文创产品:

用真实枫叶压膜做成书签、明信片,配上景区LOGO,既环保又有收藏价值。

老边沟其实也可以这么做。

比如在主游览路线之外,划出一小片“互动体验区”,铺上景区统一收集的落叶,供游客拍照、捡拾;

或者在游客中心设置“枫叶纪念角”,每天限量发放处理过的枫叶标本。

这些做法成本不高,却能极大提升游客体验。

毕竟,大多数人不是想“破坏生态”,只是想“带走一点秋天”。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争议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正在被社交媒体重新定义。

过去,人们进山看红叶,是为了静心、赏景、感受季节流转。

现在,很多人进景区,第一件事是找角度、摆姿势、拍视频、发朋友圈。

为了拍出“手持枫叶回眸一笑”的爆款照片,有人会特意寻找品相完好的叶子,甚至不惜折枝。

这种行为一旦被模仿、被放大,就成了生态负担。

景区禁止“手持枫叶”,表面看是管得太细,实则是对这种“景观工具化”趋势的无奈抵抗。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老边沟的规定过于严苛,显得“小家子气”。

大河网一篇评论就指出:

游客的素质没那么差,不至于人人扛麻袋抢落叶。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是,只要有一小部分人破坏规则,就会引发“破窗效应”:

别人一看“他能摘,我为什么不能?”

于是秩序迅速崩塌。

景区面对的是大众,不是理想中的“高素质群体”,只能按最坏的情况做预案。

其实,真正的文明旅游,不是靠游客自觉,而是靠制度设计。

好的景区管理,应该像“隐形的护栏”——既保护生态,又不让人觉得被束缚。

比如用温馨的提示语代替生硬的禁令:

“落叶归根,滋养来年红叶;美景共享,请留秋色予他人。”

或者在步道旁设置互动装置:“扫码听一片枫叶的生命故事”,把生态教育融入游览过程。

老边沟的枫叶之所以美,不仅因为颜色红,更因为它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每一片落叶,都是森林写给大地的情书。

我们作为过客,最好的尊重,或许不是把它夹进书里,而是让它安静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游客的情感需求可以被忽视。

景区完全可以更主动一点:

与其让游客偷偷摸摸捡叶子,不如大大方方送一片“官方认证”的纪念枫叶。

这样,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留住了人情温度。

说到底,保护生态和满足浪漫,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关键在于,管理者愿不愿意多花一点心思,把“堵”变成“疏”,把“禁”变成“导”。

当游客既能拍出满意的照片,又能理解落叶为何不能带走,这场秋日之旅,才算真正圆满。

老边沟的秋天很短,红叶的盛景往往只有两三周。

正因为短暂,才更显珍贵。

我们去那里,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见证。

而最好的纪念,或许就是什么也不带走,只把风景留在心里。

如今,这条“禁捡枫叶”的规定,已经成了老边沟的一个标签。

有人骂它死板,也有人赞它负责。

但无论如何,它提醒了我们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

自然的美,是有代价的。

维持这份美,需要每个人的克制,也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希望下一次,当游客再听到广播说“请勿捡拾枫叶”时,不再觉得是限制,而是一种邀请:

邀请我们用更温柔的方式,与秋天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