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零下163度的较量:中国造船业震撼世界

不会真有人觉得中国造船业还在造渔船吧?某些人是不是还以为我们的海事技术停留在郑和宝船时代?▲ 图片来自科技日报看看大连造

不会真有人觉得中国造船业还在造渔船吧?

某些人是不是还以为我们的海事技术停留在郑和宝船时代?

▲ 图片来自科技日报

看看大连造船刚刚交付的那艘17.5万立方米超级冷冻车,这可是让全球造船业都坐直了身子的大家伙。

总长295米的庞然大物,装载着零下163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却能在海上平稳航行,靠的是什么?

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双艉鳍线型设计和空气润滑系统,这套组合拳直接让船舶的水动力性能飙升,推进系统安全冗余大幅增强。

不是说国外造不出来,而是中国造得更好更便宜,还更环保——燃油燃气双模式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高排放标准,就问你服不服?

日蒸发率0.085%是什么水平?这么说吧,液货舱采用的GTT Mark Ⅲ薄膜型围护系统,简直就是给液化天然气穿上了超级保温服。

配合再液化装置,蒸发气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次运输就能满足大连市一个半月的民生与工业用气需求,这种能源输送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格局。

建造这种级别的运输船,焊接工艺要求严苛到变态。

焊工资质必须经相关船舶检验机构认可,焊接材料要符合标准,待焊接区域必须一尘不染,连环境条件都有特定要求。

但大连造船不仅做到了,还玩出了新花样——绝缘板安装、安装精度控制、粘连精度控制这些关键技术突破,让中国造船工艺直接站上世界第一梯队。

试航阶段更是秀得飞起。

“双试合一”模式,将高风险的货舱气体处理试验与海上航行试验同步开展。

11天试航,岸站一次性成功对接,20小时内完成靠泊、装载、卸货全流程。

IS/IBS碳氢监测值为零,燃气模式耐久及无人机舱试验一次性通过。

这效率,这质量,试问全球有几家船厂能做到?

现在大连造船手持LNG运输船订单已达17艘,开工13艘、下水7艘,形成批量接单、批量建造的行业领先产能优势。

就连卡塔尔能源公司都来找我们建造18艘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创造了单笔新船订单金额最高纪录。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从2008年沪东中华建造的第一艘LNG船,到今天大连造船自主设计的17.5万立方米LNG船,中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项目都被我们拿下了,这就是中国造船业的实力证明。

看看这艘凝聚着无数智慧与心血的LNG运输船,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掌握世界顶尖造船技术?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奠定的坚实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想想教员当年提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如今在中国造船业得到了完美诠释。

从连一颗钉子都要进口到如今能建造世界顶尖的高技术船舶,这种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我国集中资源攻关关键技术的体制优势。

回顾近代历史,中国曾饱受列强欺辱,连内河航运权都无法自主。

而如今,我们的船舶不仅航行在全球各大洋,更以其先进技术和可靠质量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这种从屈辱到逆袭的历程,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科研工作者需要持续创新,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一线工人要精益求精,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普通公民则可以通过支持国货、建言献策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汇聚成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当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巨轮驶向世界,当我们见证祖国日益强盛,怎能不热泪盈眶?

从任人宰割到世界领先,这条复兴之路我们走了多久?

付出了多少艰辛?此刻,我们是否更加理解了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您又曾为祖国的发展做过哪些努力呢?

关注我,陪你一起笑看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