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各位妈妈们,你们有没有为让孩子主动写作业而“斗智斗勇”过?催促、唠叨、监督,循环往复,最后往往以亲子关系紧张收场?
今天是执行“育儿新规”的第四天,恰逢周五,我家就上演了神奇的一幕——大女儿竟然主动写作业了!
这一切,源于我一个小小的“心机”。
放学后,我看时机正好,便故作神秘地对她说:“宝贝,我们好像还从来没当过第一个交作业的同学呢?你看——”我打开家长群,证明大家都还没开始,“要不,今天咱们试试当第一名?”话音刚落,我清晰地看到,孩子眼里“唰”地亮起一道光。那是被点燃的好胜心,也是对“第一名”最纯粹的向往。
说干就干!我们立刻投入到背诵《梳子》的任务中。很幸运,我们成功了!更让我俩激动的是,不久后就收到老师的群内表扬,我们的名字赫然在列。那一刻,我们母女俩激动地击掌、欢呼,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没想到这份快乐竟然在她的心里持续发酵。她把这份体验写进了日记里,稚嫩的笔迹记录了此刻的心情。当她举着日记本兴奋地分享给我说:“妈妈,原来第一个交作业、被老师表扬是这么棒的体验呐!”我看着她因成就而发亮的小脸,心里满是欣慰。这种感觉,远比完成作业本身,珍贵一万倍。如果说老师的表扬是来自外部的肯定,那么这篇日记,就是成就感在她内心开出的花。 她不仅记住了“争第一”的兴奋,更记住了完成任务后,那种“我能行”的掌控感和被妈妈认可的幸福感。

反思与启示:“小心机”的底层逻辑
激动过后,我冷静下来复盘。这次偶然的成功,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可以复用的“小心机”:
1. 将任务“游戏化”:
“争第一”本质上是一个游戏。我把枯燥的“写作业”任务,包装成了一个好玩的、有明确目标的挑战。对于孩子来说,这远比“你要好好学习”的说教更有吸引力。
2. 给予具体而及时的正反馈:
我没有空泛地表扬“你真棒”,而是通过“看,群里还没人交作业”来设定目标,并用“老师的点名表扬”作为最终奖励。这种反馈是具体、真实且及时的,让她立刻尝到了“主动出击”的甜头。
3. 转变角色,成为“队友”:
在整个过程中,我的角色从一个监督者、催促者,变成了她的“队友”。我们是在共同完成一个挑战——“我们”来试试当第一名。这种身份的转变,消除了对立情绪,形成了温暖的“联盟”。
这种身份的转变,消除了对立情绪,形成了温暖的“联盟”。而这一切努力带来的回报,在当晚八点前就清晰地显现了。我惊讶地发现,我们居然在晚上八点之前就完成了所有任务。大女儿长舒一口气,由衷地说:“妈妈,感觉真好,现在我们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我们赢来的这段宝贵时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终于能给姐妹俩播放收藏已久、却总没时间看的动画版绘本《我喜欢美好》和《大脚丫跳芭蕾》。恰巧在视频号发现它们时,我就想着一定要和孩子们分享,因为它们正是我们娘仨在纸质书上读了无数遍、都无比热爱的故事。
看着动画,听着她们熟悉的欢笑,我忽然对所有的努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争分夺秒,不是为了更快地抵达终点,而是为了能更从容地欣赏路边的风景。
【暖心结语】
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内驱力,有时需要的不是一个庞大的计划,而是一个巧妙的契机。
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孩子一次次“我能行”、“这很有趣”、“我做到了”的积极体验中,慢慢生根发芽的。而当晚,女儿体验到的,不仅是“我能行”,更是“我赢了时间,赢得了快乐”。
也许,我们做家长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逼着孩子跑,而是为他们设计一个有趣的起跑线,然后陪着他们,一起享受奔跑的乐趣。
这条路还很长,但幸好,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