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存储芯片大厂停报风波:AI 产能挤压下,消费电子产业链承压

近期,全球存储芯片行业迎来一场 “地震”—— 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大国际巨头集体宣布暂停部分 DRAM(动态随机存

近期,全球存储芯片行业迎来一场 “地震”—— 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大国际巨头集体宣布暂停部分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与 NAND Flash(闪存)产品报价,直接导致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陷入 “一日一价” 的混乱局面,以小米为代表的终端厂商被迫上调产品售价,一场由 AI 需求引发的产业链连锁反应正逐步蔓延。

大厂集体 “停报”:产能向 AI 倾斜的必然选择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 AI 产业对高端存储芯片的爆发式需求。随着生成式 AI、大模型训练的加速推进,AI 服务器对高带宽内存(HBM)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 HBM 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 亿美元,同比增幅超 150%。面对这一高利润赛道,存储芯片大厂纷纷调整产能布局:三星将位于平泽的 DDR4 产线全面转向 HBM 生产,SK 海力士暂缓 DDR5 新增产能投放,美光则直接暂停 DDR4、DDR5 全系列产品报价,优先保障 HBM 与 AI 服务器专用存储芯片的供应。

“传统消费级存储芯片的利润空间已被 AI 存储挤压至临界点。” 某存储行业分析师坦言,HBM 的单位利润率是 DDR5 的 3-5 倍,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大厂转向高附加值领域是必然选择。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 DRAM 产能中,约 20% 已被 HBM 占用,这一比例预计 2026 年将升至 30%,传统存储芯片的产能缺口正持续扩大。

国内产业链承压:从厂商调价到供应链焦虑

大厂停报的影响,迅速传导至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10 月 26 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直言 “内存涨价实在太多”,随后 Redmi 官方宣布,旗下 K90 系列手机因存储成本上涨,售价上调 100-400 元,成为此次风波中首个公开调价的主流终端品牌。“我们与存储芯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限,上游涨价只能通过终端调价或压缩利润消化。” 小米供应链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主流容量(8GB+256GB)的 DDR5 内存模组价格较三季度已上涨 23%,NAND Flash 芯片价格涨幅也达 18%。

中小电子厂商的处境更为艰难。深圳某平板电脑代工厂负责人表示,由于大厂暂停报价,部分存储芯片经销商开始 “囤货居奇”,出现 “上午报价下午作废” 的情况,“我们上周谈好的一批 DDR4 芯片,隔了一天经销商就要求加价 15%,否则不发货”。更严峻的是,供应链专家预测,DDR4 供应紧张局面将持续至 2026 年上半年,国内消费电子厂商若无法锁定长期供货协议,明年可能面临 “有订单无芯片” 的困境。

行业重构信号:消费级存储的 “寒冬” 与国产替代的机遇

此次停报风波,本质上是存储行业从 “消费驱动” 向 “AI 驱动” 转型的缩影。长期以来,消费电子(手机、电脑、平板)是存储芯片的主要需求端,但随着 AI 产业崛起,行业格局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 国际大厂的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 AI 存储,消费级市场逐渐成为 “产能剩余” 的承接者,这意味着消费级存储芯片的供应稳定性将长期承压。

对国内存储行业而言,这场风波既是挑战,也是国产替代的机遇。目前,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产厂商已实现 DDR4、NAND Flash 的量产,但在产能规模与技术成熟度上仍与国际大厂存在差距。“国际大厂腾出的消费级市场空间,为国产存储芯片提供了突围窗口。” 某半导体行业研究员指出,若国内厂商能加快产能爬坡与技术迭代,未来 2-3 年有望将消费级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率从当前的 15% 提升至 3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