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廉江祖孙三代被害案今日二审开庭,一场仅持续四十秒的杀戮,他们均倒在精神分裂症邻居的菜刀之下

“孩子母亲被砍23刀,2岁宝宝手里还握着玩具。”一场因“臆想”而起的杀戮,让一个家庭瞬间破碎。2025年3月27日晚,广

“孩子母亲被砍23刀,2岁宝宝手里还握着玩具。”一场因“臆想”而起的杀戮,让一个家庭瞬间破碎。

2025年3月27日晚,广东廉江石颈镇东埇村的宁静被两声摩托车的轰鸣打破。村民叶德志携带两把菜刀,驾驶摩托车穿过村道,在同村邻居家门口停下。随后,一场仅持续了四十秒的残忍杀戮,让69岁的韦某某、36岁的叶某花及其1岁11个月的儿子何某某当场死亡。

11月27日,这起震惊当地的“祖孙三代被害案”二审庭审结束,法院将择期宣判。此前,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叶德志死刑。

01惨案现场:2岁幼儿手中的玩具成最后印记

案发当晚,叶某花正带着1岁11个月的大儿子在门口休息,69岁的母亲韦某某陪伴在旁。叶某花出生仅2个月的小儿子因在屋内睡觉,侥幸逃过一劫。

据被害人家属描述,年幼的何某某遇害时,手里还紧紧握着心爱的玩具。这个细节成为这个家庭永远的痛。

监控视频记录下了部分惨状:叶某花佝偻着背从家中跑出,边跑边喊“救命”。在看到其他村民后,她因体力不支倒在院墙边。叶德志迅速追赶上来,多次补刀,手段极其残忍。

被害人家属透露:“孩子母亲被砍23刀”,而叶德志在法庭上对此予以否认。

02行凶轨迹:两次折返的预谋杀戮

叶德志的作案过程显示出明确的针对性。据检方披露,叶德志作案前曾骑摩托车折返两次:

第一次,他驶向马路对面的村民家,与多人日常交流后返回自己家;第二次,他从家中厨房拿出两把菜刀,驾驶摩托车直接开向被害人家门口。

到达后,叶德志将摩托车扔在马路边,开始大声喊叫叶某花哥哥的名字。听到屋内无人回应,看到坐在家门口的祖孙三代,叶德志没有片刻犹豫,展开了残忍的杀戮。

叶德志在庭上回忆,自己最先砍向的是叶某花,其次是叶某花的母亲韦某某,最后是何某某。整个行凶过程仅持续三四十秒。

03作案动机:一场始于“臆想”的仇恨

叶德志的杀人动机源于他臆想中的仇恨。

据起诉书披露,叶德志臆想被他人释放毒气加害,并认为汽车打不着火均与同村叶某(叶某花的哥哥)有关。

叶德志在一审庭审中自述:案发前一天,3月26日,他因感冒请假回廉江老家休息,在家中出现头痛症状、产生被叶某花哥哥投毒气的“臆想”。3月27日,他去镇上买头痛药,但症状仍未缓解。

被头痛和“臆想”折磨的叶德志决定找叶某花的哥哥“讨说法”。在寻找未果后,他将屠刀挥向了在家的祖孙三人。

04精神鉴定: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争议

4月26日,廉江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鉴定诊断叶德志是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叶德志在本次作案时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这一鉴定结果引发被害人家属的强烈质疑。

“之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他有精神疾病,庭审时才知道,6年来有38次拿药记录。”被害人叶某花的丈夫何先生表示,叶德志从2019年起便因精神疾病进行药物治疗,一直到2024年7月才停止服药。期间有38次拿药记录,涉及10位诊治医生。

被害人家属指出,叶德志的精神病史仅其家人知晓,同村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情。村委会和村干部对此事并无存档,对其就诊记录或病情信息一无所知。

05 庭审焦点:为何不因精神病从轻处罚?

湛江中院在一审判决中认定,虽然叶德志作案时属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但仍判处其死刑。

法院认为,叶德志犯罪时对行为的违法性和犯罪后果有明确认识,犯罪手段特别凶残,犯罪情节极其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情形,故不对其从轻处罚。

被害人家属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案发时有村民靠近叶德志,叶德志说“你们谁过来我就砍死谁”。但当叶德志的叔叔过去拍他肩膀时,叶德志认出是家人,并未对其行凶。

“这证明叶德志完全是有认知能力的,主观意识很强。”被害人家属何女士语气坚定地表示。

06家属维权:追究监护人责任的可能性

案发至今,叶德志的家属始终没有出现。何先生表示,至今依旧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叶德志或其家属的道歉。

“整个庭审现场,叶德志都表现得异常冷漠,丝毫没有忏悔之意。”一审判决后,叶德志提起了上诉。

被害人家属正考虑追究凶手家属监护失责。何先生透露:“等到法院判决书下来后,可能会追究他的家属、监护人的责任,没监护到位。”

法律专家指出,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家三口,祖孙三代,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恐怖的夜晚。手中握着玩具的2岁幼儿,保护孩子的年轻母亲,安享晚年的老人——三个无辜生命的逝去,让两个家庭陷入永远的悲痛。

叶德志虽患精神分裂症,但法院认定其“罪行极其严重”,一审判决死刑,彰显了法律对极端暴力犯罪的零容忍。而被害人家属追究监护人责任的诉求,也将为类似案件提供重要的司法参考。

案件虽将尘埃落定,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责任如何落实?社区对重点人员的关注如何加强?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