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好闺蜜小夏给我发消息说:“他摔门走了,这次肯定要离婚了,”这对结婚3年的夫妻,上周还在朋友圈晒周年纪念日的烛光晚餐,可现在却为“谁去倒垃圾”这点小事,吵得厉害极了。
心理学存在一个残酷事实:80%的亲密关系矛盾,皆因“熟悉感圈套”,恋爱起始之时,我们好似橱窗里的好东西,自动过滤掉所有缺点;不过当激情的滤镜消失,对方抠脚丫的模样、忘记倒垃圾的习惯,都会被放大成“他压根不重视我”的缘由。
豆瓣有个经典例子:女生因为男生骑摩托车时没接电话就大发脾气,男生却委屈地说:“我跑了三条街去买你爱吃的玫瑰花”,这种错位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她想要的只是“你心里有我”的安稳感,他觉得送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正致命的并非争吵自身,而是争吵背后“需求未被正确翻译”,女生说“你一直不陪我”是在表达孤单,而男生却将其听成“我是个失败的伴侣”;男生说“我好疲惫”是在暗示需要理解,可女生却认为“他嫌弃我了”,如同用中文写诗之人,永远无法懂得用甲骨文绘图之人的心思。
那些争吵越来越激烈的情侣,往往内心对对方的依赖程度是最深的;他们就像两只试图互相取暖的刺猬,明明渴望靠近,却总是因为身上的尖刺而无意间伤害了彼此。
下次发生争执之前,不妨尝试一下“三秒暂停法”:当感到愤怒时,先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此刻的行为,真的在攻击我吗,
我真正想要的,是争输赢还是被理解,
如果现在拥抱,会不会比摔门更解决问题,
爱情不是永远不吵架的童话,而是吵完架还能一起喝粥的默契。那些把日子过成战场的人,或许只是还没学会把“我需要你”说成“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