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郑丽文赴陆表态,看两岸关系政治之外的人心

10月22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郑丽文表态愿意赴大陆访问交流,发言人朱凤莲回应:“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

10月22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郑丽文表态愿意赴大陆访问交流,发言人朱凤莲回应:“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湾主流民意。我们愿意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与台湾各界一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段对话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一场深层心理互动。它揭示了两岸民众在“身份”“安全感”与“信任”之间的微妙拉扯。

对于多数支持和平与交流的两岸民众,这一事件可能带来一种久违的安全感。心理学上称之为“信任的重建信号”:当局势紧绷、人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时,一方释放“愿意对话”的信息,会迅速缓解群体焦虑,降低敌意投射,让人产生“也许还有希望”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正是修复长期隔阂的第一步。

但对于台湾很大一群“台独”立场者,这样的表态可能触发强烈的防御心理。当他们的核心信念(如“台湾必须独立”)受到挑战时,个体会启动防御机制以维持心理平衡。于是我们看到,台湾的部分舆论迅速否定郑丽文的代表性,强调她“不能代表台湾”,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保护:当信念被现实动摇,人会本能地强化边界以捍卫身份认同。

这正体现了认知失调理论——当信念与外部信息冲突时,人会调整思维以减少不适感。对于部分“台独”支持者而言,“赴大陆交流”会被理解为“妥协”,这会威胁他们的自我定位与群体归属,因此他们需要透过批评、否认等方式恢复心理平衡。

同时,从群体心理角度看,两岸关系不只是政治问题,而是集体认同的投射。大陆民众普遍以“同胞”“一家人”的情感看待台湾,而台湾社会则长期在“台湾人”与“中国人”之间摆荡。郑丽文愿意赴陆的表态,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岸不同群体的心理结构:有人看到希望,有人感到威胁。

但这种差异本身,并非坏事。心理学认为,关系修复的开始往往伴随不安与对抗。如果我们把“愿意交流”看作一场关系咨询的开端,那么双方的不适,其实是沟通的必要阶段。它让隐藏的恐惧被看见,也让潜在的需求有了被理解的可能。

从咨询师的角度,我更关心这种政治表态背后的普通大众的人心。其实,大多数普通人无论在大陆或台湾,内心都渴望一种稳定、可预期、被尊重的未来。那些反对交流的人,并非单纯敌意,而是出于“身份被取代”的恐惧。那些欢迎交流的人,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纷乱局势中寻找一点连接的希望。

国台办提到的“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对支持统一者是一种明确立场,对部分台湾民众则像一道心理门槛。心理学上称这为“认同边界”:当交流的前提被设定为某种政治共识时,一部分人会感到“必须放弃自我才能靠近对方”。若这一感觉得不到情绪上的安抚,交流就容易陷入“表态多、共情少”的困境。

因此,两岸之间真正的沟通,不只是政策互动,而是心理修复工程。它需要时间、需要倾听,也需要理解差异的勇气。只有当双方都能感到“我被理解”“我被尊重”,信任才有可能萌芽。

从积极面看,这次事件释放了一个可贵信号:在政治语言之外,仍有人愿意跨出一步。而在群体心理层面,这一“主动靠近”的姿态,也许能缓慢软化某些僵化认知,为更多民间交流打开缝隙。

如果说两岸关系是一段长期受伤的关系,那这一刻,或许只是一个试探性的眼神交流。但正如心理治疗所强调的——所有真正的修复,都始于一次真诚的接触。

愿未来的两岸对话,能少一些标签,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敌意,多一些人心的共情。信任从来不是谈出来的,而是被一点一滴“感受”出来的。

如果你也在关注这类事件,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如何看待“愿意交流”这件事?它让你感到希望,还是担忧?你的感受,也许正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别忘了点赞、关注、转发,让更多人一起试着用心理学的角度,看懂两岸关系背后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