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铅山,“南扼八闽之咽喉,北据两浙之要会”,自古为文教盛区。古人遵循“修庙与修心,事本异也,而理则同;事神与事心,迹虽殊也,而道则一”的本土营城观,于城内环绕衙署而建关帝庙、观音阁、马王庙、真武庙、北极殿、万寿宫、火神庙,于城外巧循溪山形胜环城布局湖山寺、崇元观、东岳庙、晏公庙、天后宫、城隍庙、崇真观、天王寺,创建了丰富而完备的宗教寺庙体系,同时择城外东南鹅湖山麓营建鹅湖书院,树立境内文教地标,以提振格局。前人赞曰:“游于斯而奋乎兴起,以绍前贤。”

引自清同治十二年(1873)《铅山县志》
《铅山县志》是由清代张廷珩主修、华祝三纂修的地方志文献,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全书共三十卷首一卷,采用刻本形式刊行,系统记载了铅山县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物产资源及人物事迹等内容。该志书通过水文记载佐证了辛弃疾在铅山购置瓢泉的史实,并详细收录明代河红茶贸易等地方经济史料。
原刻本:清同治十二年木刻版本,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完整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