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表面更迭暗藏野心:蒋介石三青团取代复兴社内幕

当一个人被突然告知自己"退休"了,却连退休金都没拿到,会是什么感受?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权倾朝野的秘密组织,一夜之间被宣布

当一个人被突然告知自己"退休"了,却连退休金都没拿到,会是什么感受?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权倾朝野的秘密组织,一夜之间被宣布解散,成员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要各奔东西。这听起来像是电影情节,却是1938年发生在中华复兴社成员身上的真实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直到离开会场,都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是被"优化"了,还是另有隐情。

话说回来,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西安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轨迹,也间接敲响了复兴社的丧钟。本来嘛,"安内攘外"是当时的主旋律,而复兴社恰恰是这一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可谁曾想,局势一夜之间大变,国共开始合作,全国团结抗日成了新方向。这下可好,复兴社一下子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更让人唏嘘的是,复兴社的内部早就出了问题。据滕杰回忆,派系斗争搞得大家"革命情绪低落",连蒋介石对这帮人的态度也日渐冷淡。实话说,一个连领导都不待见的组织,还能走多远呢?

从1937年春天开始,蒋介石就悄悄授意手下人起草改组计划了。1938年2月5日,在武汉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蒋介石直接摊牌了。他说,要对团体过去的一切事业"作严格的检讨,以谋今后的彻底的改进"。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谁都知道,这是在敲打呢!

蒋介石当时对复兴社的表现极为不满,列出了好几条"罪状":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涣散、内部派系林立...坦白讲,这些批评确实戳中了要害。这次讲话,可能是蒋介石对复兴社的最后一次训话,简直就像是组织的"死亡宣告"。

处理这个烂摊子的任务,落到了康泽肩上。他提出的结束措施简单得让人吃惊:开个代表大会宣布解散;把复兴社的精神"移植"到三青团;社员可以自愿加入三青团。对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秘密组织来说,这样的结束方式是不是太草率了些?

1938年5月15日,在武昌大江中学,中华复兴社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结束。参会代表也就百十来人,冷冷清清,仿佛一场无人关注的告别仪式。唐纵在日记中写道:"团体要结束,召集代表大会,这是最后一次大会。大会有何意义?昭示团体过去工作的失败。"这话听着,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黄通回忆说:"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默默离开会场,仿佛送别一位逝去的老友。"他们就这样迷茫地离开了已经宣告解散的团体,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出路。有意思的是,据说只有一半的复兴社员加入了三青团,其他人后来分散到了政工、特务和三青团三个系统。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加入三青团呢?滕杰认为,这主要跟复兴社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关。跟贺衷寒走得近的人大多不愿意加入,而与康泽接近的则大都加入了。可见,政治斗争的影响有多大,连组织解散都未能消弭这些裂痕。

这种对复兴社的怀念之情,在许多成员中相当普遍。萧赞育就认为,三青团"组织松散,纪律松弛",远不如复兴社那样有凝聚力。这种"今不如昔"的感慨,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经历过组织变革的人都会有?

至于复兴社成员加入三青团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在结束大会上,贺衷寒特意宣布:"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第一批宣誓入团的!"这话听起来像是给了大家一个"优先权",但实际上怎么操作,内部连个明确说法都没有。

三青团的成立,其实早在抗战爆发前就开始酝酿了。1937年春天,蒋介石预见到战争即将爆发,就有了解散党内各种小组织,成立一个新组织来团结全国青年的想法。据台湾学者邓元忠分析,蒋介石最初的想法是成立一个"三民主义青年团",目的是"统一青年思想,培养青年干部,为抗战建国准备人才"。

7月初,滕杰、左铎等人以复兴社干事会名义提出了改组计划,由郑介民带到庐山呈给蒋介石。滕杰回忆说,当时蒋介石"指示我们,要成立一个新的青年组织,把复兴社的精神和人员都转移过去"。可见,三青团从一开始就和复兴社的改组紧密相连。

1937年9月,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加快了成立三青团的步伐。他在南京中山陵园别墅召见陈立夫、刘健群、康泽等人,明确表示:"现在抗战已经开始,过去秘密的小组织形式不合需要了,要来一个大组织,把党部的、同学的(指复兴社)和改组派的都团结起来。"这番话道出了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真实意图。

关于新组织的名称,还经过了一番争论,最后才确定为"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介石还特意通过康泽向汪精卫示意,欢迎改组派参加筹备工作,汪精卫也表示愿意担任评议长。这表面上是团结各方,实际上也是蒋介石玩的政治平衡术。

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西迁,三青团的筹备工作一度中断。直到1938年初迁到武汉,筹备工作才重新启动。2月5日,蒋介石在高级干部会议上重申了组建三青团的目的。随后一个月内,他在武昌官邸多次召集会议,研究三青团的组织方式、干部选拔及成立时机等具体问题。

国民党内对三青团的成立并非没有异议。据官方团史记载,党内主要有三类不同意见:一是在党内设青年部,不必另设青年团;二是青年团不必冠以"三民主义"字样;三是团的组织应与俱乐部相似。但这些意见最终都被蒋介石一一否决。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大会通过决议:"为集中全国青年之意志与力量,统一其思想与行动,特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

期间,蒋介石多次召见陈诚密谈,并恳请他担任三青团书记长。陈诚当时身兼三职,军务繁忙,再三请辞。但蒋介石亲写手书劝谕,并每日下达手令,交办有关建团事项,限期呈复。陈诚只得遵命服从。蒋介石之所以坚持由陈诚担任书记长,主要是因为陈诚从未参加过任何小组织,立场超然,易于为各方接受。

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主要工作就是拟订团章。当时由陈立夫代表的CC派和康泽代表的复兴社,各自组织班底,分别拟具了团章草案,并为此展开了激烈交锋。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陈诚和康泽成了三青团的主角,这让CC派极为恼火。多年后,陈立夫回忆此事还愤愤不平。

6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青年书》,同日公布《三民主义青年团团章》,共15章71条。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团章仍保留了若干复兴社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团章完全没有提及三青团与国民党的关系,显示了很大的独立性,为后来的党团矛盾埋下了伏笔。

7月9日,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在武昌蛇山下的湖北省议会大礼堂隆重举行,蒋介石亲临主持。到会者有国民党政府要人,三青团中央干事、候补干事及各方代表1000余人。蒋介石选定31人为中央干事,组成三青团中央临时干事会。

从中央临时干事的名单来看,确实体现了蒋介石团结国民党各派的企图,具有比较广泛的派别代表性。7月11日,中央临时干事会首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央团部组织条例和团务推行计划纲要等议案。7月16日,蒋介石指定陈诚等9人组成中央临时常务干事会。三民主义青年团正式宣告成立。

回望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思考:一个组织的兴衰,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如果复兴社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历史没有如果,但每个组织,每个个人,或许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