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病来病往平常心,盲目开刀不可取

在这漫漫人生长河中,咱就像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波涛里起起伏伏。而这人生啊,又何尝不是一场不断与疾病“过招”的旅程?从呱呱坠

在这漫漫人生长河中,咱就像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波涛里起起伏伏。而这人生啊,又何尝不是一场不断与疾病“过招”的旅程?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得病、去病,就像四季轮回、昼夜交替一样,是人生这出大戏里必不可少的章节。

人过中年,尤其是五六十岁之后,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多年的老机器,时不时就会闹点小毛病。今天这儿腿疼了,就像机器的某个零件突然卡了一下;明天那儿手麻了,好似电路接触不良;后天腰又疼了,仿佛机器的支架有些松动。可没过几天几个月,这些毛病又像一阵风似的,自己就好了。这就好比天气,不能老是晴空万里,偶尔也得下点雨、刮点风;又好比季节,不能总过夏天,还得有秋天收获的喜悦、冬天蛰伏的宁静。所以啊,作为人的一生,在身体上经历各种疾病的考验,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小到牙痛、感冒、咳嗽,就像生活里的小磕小碰,忍一忍、治一治就过去了;大到心脏、血栓、血压问题,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正确对待,也能化险为夷。活上几十年,谁还没碰上过几场病呢?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走路会摔跤,吃饭会咬到舌头一样,都是生活的常态。

不断得病,不断去病,这就是生存的真谛。得病就像一场考试,考验着我们的身体和心态。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暴风雨中稳坐钓鱼台的渔夫,不慌不忙,积极应对,病魔也会望而却步。可就怕有些人,被误导成了医盲,在疾病的迷宫里迷失了方向,最后戕害了自己的身体。

你看现在,有些医生就像急功近利的工匠,手里拿着“手术刀”这把大锤,动不动就“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扁桃体能摘,就像拆掉房子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阑尾能摘,好似拔掉花园里一棵无关紧要的小草;胆也能摘,仿佛卸下汽车上一个多余的配件。胃能切,脾能切,子宫也能切,就像把房子里的好几个房间都拆掉;肾也能换,心脏也能换,好像身体这些器官都是可以随意替换的积木。在他们眼里,身体就像一个可以随意拆解的玩具,不如摘掉、切掉来得轻巧。

有数据统计,近年来因为过度医疗、盲目切除器官而导致患者身体状况恶化甚至死亡的案例呈上升趋势。就拿胆囊切除来说吧,本来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重要器官,就像一个仓库,对消化起着关键作用。可有些医生,一看到胆囊有点小问题,就像看到了眼中钉,非要把它切掉不可。结果呢,很多患者切除胆囊后,消化功能大受影响,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这就像拆掉了房子里的一个重要支柱,房子还能稳当吗?

古人讲:“人死于病者少,死于医者多。”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些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者过于依赖手术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疗方式,忽略了患者身体的整体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他们就像一群只知砍树不知种树的伐木工,只看到眼前的“问题”,却看不到对患者长远健康的影响。

我们不妨想想,大自然里的生物,哪个不是靠着自身的调节和修复能力生存下来的?就像森林里的树木,即使被虫子咬了几口,也能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恢复健康。人体也是一样,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只要我们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很多疾病都能不治而愈。

朋友们啊,当我们面对疾病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那些“手术至上”的观念所迷惑。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身体的信任。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疾病,相信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轻易让“手术刀”成为夺走我们健康的凶器。毕竟,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珍惜,用心呵护。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