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近的“预制菜”风波虽然热度高,但却并没有戳到食品安全的G点。反倒是“上海小学的臭午餐”酝酿多日。实际上,从“预制菜”风波开始起,就有人说上海的学生餐“有问题”,直到“臭午餐”释出算正式引爆舆论。
当前的情况自然是“走流程”:送检—报告—整改。而且我们看到的通报内容和想到的基本差不多,不是“进一步”,就是“下一步”,最终当然少不了“欢迎监督”、“共同守护”这些陈词滥调。可问题是,这样的措辞下,学生餐就真的能好起来?
我们再说另外一件事情。网上“有图有真相”地传出“一中专学校把公厕爆改成宿舍”,即便这样,学校方面还嘴硬称:“宿舍并非由厕所改造,是该校老旧宿舍楼的宿舍,年代比较长,但确实存在屋内厕所半敞开的情况。”就这,你敢信这是21世纪的学校宿舍?
大家仔细读几遍这段文字,看到底谁在睁眼说瞎话。很多人调侃这是当代“监狱风云”,而且最难以理解的是,涉事的学校还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实在不理解,这些重点、示范、卓越是怎么评上的。
有记者向学校求证,工作人员竟然还拿住宿紧张进行回应。可问题是,就连当地教育局都表示:“学生宿舍内存在半开放的厕所是绝对不允许的,属于违规”。掰扯这么多,就想问一句:“学生吃不好、住不好,校领导们真的就不知道?”
平心而论,不管是臭午餐,还是公厕改宿舍,都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不作为”。发现这些问题不是说难不难,而是闻一下,看一下就觉得很扯淡。如此之下,所谓送检、所谓整改自然就显得很荒诞。
非但不能触及根本症结、核心领导,反而会形成缓冲带,让真问题被稀释,让问题人被掩护。说到底,臭午餐不是科学检测的问题,公厕改宿舍也不是住宿紧张的问题。而是回到校领导是如何看待别人家孩子的问题。
就这么说,如果校领导的孩子也吃学生午餐,也住学校宿舍,还会出现这种反常识、反人类的事情吗?很多时候,别说是去实地探访了,透过视频其实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看不到未来”,什么是“没把人当人”。
前些天,老师在家长群里统计班里“吃小饭桌”的人数,我顺手点开在线文档,发现竟然有一多半同学都在“吃小饭桌”。如此之下,要是“孩子的餐盘”都不能保证安全,那么从小就吃在外的孩子们,还能长好吗?
我也问过一些家长,其实大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保证孩子吃的干净,费用高一些真的无所谓。最怕的是,费用年年涨,吃进肚子里的却一年不如一年。即便看起来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
所以比起罗永浩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更为紧迫的是,要加快立法干预学生餐的方方面面。比如食品安全级别、食堂招投标管控、安全事件问责机制,一切都要严谨、公开、强力,只有如此,才可能让从小吃在外的这一代孩子更有希望。
至于学校住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只想说,把别人家孩子当人看,住不仅要有床铺,也得有尊严。毕竟,谁也不会相信,在“监狱风云”里混大的孩子,能有什么真正的出息。就此建议顺着臭午餐和公厕改宿舍,也查一查相关校领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