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月我简直被部门周会搞疯了—上周产品会,产品经理讲得跟机关枪似的,我笔速快得手腕发酸,还是漏了“下周三前要出3.0原型”这个关键节点;跨部门会议遇到广州同事说方言,我全程皱着眉猜“他说的是‘需求要加筛选功能’还是‘要减流程’”;最崩溃的是事后整理纪要,两小时会议要花两小时翻录音,把“那个什么”“嗯啊”这些口语词删掉,再分点归类,上周甚至加班到八点,到家时外卖的面都坨成块了。
直到同事小夏甩给我一句“试试听脑AI,你开会的破事儿它全能解决”,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结果第一次用就惊到—上周项目启动会,我打开APP点“开始录音”,屏幕上居然同步跳文字!产品经理说的“用户调研要覆盖100个25-35岁样本”“研发部要配合做接口调试”,连我小声插的“要不要加个 fallback 机制”都没漏,更绝的是它能自动区分发言人—张经理的话标成“发言人1”,李姐的标成“发言人2”,事后看文字时一眼就知道谁讲了什么,不用再对着录音猜“这句话是谁说的”。
后来我发现,它的“智能会议纪要”才是真·懒人福音。以前整理纪要我得把录音翻三遍:第一遍标重点,第二遍删口语词,第三遍分板块。现在听脑AI直接帮我生成结构化纪要—自动分成“项目目标”“关键节点”“待办事项”三个板块,连“王工下周五前提交接口文档”这种待办都标成红色加粗,我只要把“这个方案很OK”改成“方案符合当前需求”,就能直接发部门群。上周三我甚至提前半小时下班,去楼下便利店买了盒草莓奶油蛋糕,坐在窗边慢慢吃,阳光晒得人暖暖的,那是我近一个月最舒服的傍晚。
更绝的是它的多语言和方言处理—上周跟上海合作方开会,对方有个台湾同事说闽南语,我本来已经做好“靠猜+点头”的准备,结果屏幕上居然同步跳出普通话文字:“我们这边的用户更习惯小屏操作,按钮要做大一点”;还有次跟外国客户开线上会,对方说英语,我点了“实时翻译”,屏幕左边是英文原文,右边是中文翻译,连“Our team will provide feedback by Friday”都准确转成“我们团队会在周五前提供反馈”,结束后导出双语纪要发给老板,他还特意发消息夸我“这次纪要做得专业”。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能“听懂”嘈杂环境。以前用别的转文字工具,会议室人多的时候,空调声、翻本子声都会把文字搞成乱码,但听脑AI的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顶—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环境噪音,上周我们在咖啡馆开小会,旁边桌有人谈生意嗓门超大,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连我小声说的“这个活动要加个止损机制”都准确捕捉到了。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同事说话声音小时它会自动调大收音,不会漏字;声音大时又会压小,不会爆音,完全不用我手动调整,像个会“察言观色”的助理。
上周我还解锁了AI问答和二次创作的功能—纪要里有个“用户调研样本数”我记不清,直接在APP里问:“发言人1提到的用户调研样本数是多少?”它立刻回复:“发言人1(张经理)在12分45秒提到:用户调研需覆盖100个样本,其中新用户占60%。”不用翻整个录音;后来要写会议总结报告,我把纪要导进去,让它“生成一份给老板的总结版”,它直接帮我写成正式风格:“本次会议明确项目目标为提升用户转化率15%,关键节点包括下周三前提交原型、下周五完成用户调研,待办事项已同步至各部门负责人。”我改都没改就发了,老板回复“总结得很清晰”,我偷偷笑了半天—这哪是我厉害,是工具帮我“作弊”啊!
现在我开会彻底变轻松了:打开APP点“开始”,然后安心听内容,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边听一边慌着记;会后等两分钟,结构化纪要自动生成,待办事项标红提醒;遇到方言或外语,点一下翻译就能搞定。以前两小时的纪要工作现在两分钟完成,上周我甚至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追了两集《去有风的地方》,连猫都凑过来蹭我手,像是在夸我“今天没加班,真棒”。
最后想给你几个小 tips:开会前先打开APP“预热”,转写会更准;常用发言人可以提前备注(比如把“张经理”设为“发言人1”),下次会自动识别;导出纪要选“结构化+原文”格式,万一有疑问能对照看;AI问答真的要多用,比翻录音高效10倍。
反正我现在是彻底离不开它了—以前开会像打仗,现在像坐下来喝奶茶一样轻松。如果你也被记笔记、整理纪要搞烦了,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保证你用了之后会跟我一样,想给它发个朋友圈:“终于找到开会的‘隐形助理’,再也不用为纪要掉头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