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5月9日17:00,莫斯科,
在高尔基大街电报局门口,许多人将广播喇叭围得密不透风,
扩音器里传来尤里·列维坦沉稳的男中音,
今天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战争宣告结束”
刚领到的118克“胜利日补贴”糖票还拿在娜杰日达·斯米尔诺娃手里,
耳畔响着100响礼炮之声,脚下却似踩着棉花般—
她心中只惦记着一件事:把糖带回家,为两个孩子做一个蛋糕。
二娜杰日达,年方34岁,战前乃是卢日尼基实验中学的化学教员,
1941年冬天,丈夫在维亚济马郊外阵亡,
死亡通知书上连具体地点都未标注,仅盖有一个“失踪”的蓝章
随后三年,她每天的工作是,
清晨6点去军鞋修理点糊胶水,
11点赶到学校给七年级讲“燃烧与爆炸”,
夜里在集体宿舍楼梯间批改作业,
顺路把配给卡上450克黑面包切成三份,
“早餐150、午餐150、晚餐150,多一克都没有。”
关于美国在苏联军事代表团后勤方面的报告(编号NAID111-SM62118),有相关记载:
1943年,苏联平民每日平均摄入热量约为1800千卡,
比前线士兵所需的2800千卡还要低,比美国平民的3200千卡低得更多,
娜杰日达的450克黑面包,仅仅含有1100千卡,
剩下的缺口,她依靠白菜汤以及宿舍楼下“免费”的酸黄瓜卤水来填补。
三胜利日补贴糖票是政府临时增发,
每位居民一次性可购118克白砂糖,
相当于平时一个半月的定量,
娜杰日达在糖果店排队三小时,
亲眼看到前面一位老兵把糖纸剥开,
直接倒进嘴里干嚼——
“同志,实在抱歉,我苦等四年,却等不到归乡之路”
她把自己的118克小心包进手帕,
刚刚在集市里,用最后一条羊毛头巾,换得了50克人造黄油,
回家推开公用厨房的门,
屋里还有三户人家在轮流使用唯一的铁炉,
她轻声对女儿说,
“去把‘那个’拿出来。”
女儿从床底摸出一只铝制蛋糕模,
模底刻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1938年,莫斯科食品厂的奖品—
那是丈夫教书比赛得的,一直舍不得用。
四从图书馆那本《家庭化学常识》里娜杰日达抄下了食谱:
“无蛋无奶蛋糕”——
糖、黄油、黑面包屑、小苏打、热水,
没打蛋器,她用两根筷子顺时针搅了足有四百下,
直到手腕失去知觉,
没有烤箱,她把铁模放进铸铁锅,
外围铺满灶灰,盖严铁盖,
用最低最小的炭火“焖烤”四十五分钟,
香气溢出的时候,隔壁邻居探进头,
“同志,你们家在烧什么?像胜利的味道。”
五蛋糕出炉,表面裂开,颜色像战壕里的泥土,
娜杰日达用菜刀背把仅剩的糖霜抹平,
又滴了几滴甜菜汁,才勉强拼出那五个代表谢谢的字母“СПАСИБО”,
正当她准备切块,
8岁儿子突然提醒,
“妈妈,能否给斯大林同志留一块是他带来了胜利!”
她愣了一下,随即把蛋糕切成两半,
一半写上“СТАЛИН”,一半空白,
孩子们先吃空白的一半,
她看着写有领袖名字的那半只蛋糕,
终究没下得去刀——
次日清晨,将那块蛋糕小心地放进玻璃罐内,
藏在衣柜最深处,与丈夫的照片摆在一起。
六苏联国家档案馆内,RGAE基金号1562、目录107、卷宗81,呈现出如下状况:
1945年5月,莫斯科糖厂给市民额外投放的砂糖总量是
“每千人94公斤”,
折合人均不足100克,
而同期红场礼炮发射的120毫米烟火弹
每发重约17公斤,总计100发——
也就是说,政府以1.7吨“火光”取代了同等重量的甜蜜。
七多年之后,娜杰日达的女儿在整理衣柜之时,发现了那只玻璃罐,
里面的蛋糕早已碳化,
却还能隐约看到“СТАЛИН”这五个淡粉色的字母,
她问母亲为何不吃,
老人笑了笑,
“那时候,我们把胜利献给领袖,
却忘了把甜留给自己。”
结尾胜利日的那把钝刀,
切开了蛋糕,也切开一个时代的味觉,
一半是献祭,一半是生存,
当我们今天把奶油抹得比书还厚,
别忘了——
有人曾用118克糖,
为整个战争画上微甜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