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北之变”系列评论⑳丨协同治污,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专场。长城网·冀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专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11月2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专场。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美丽河北建设成色更足、底色更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年来,燕赵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美了,每个河北儿女都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到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坚实,再到生态保护监管全面加强……美丽河北建设全面推进,环境改善成果全面呈现,群众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全省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健全京津冀生态协同机制”。从健全法规标准,到健全数智监控网络,从健全分区管控体系,到健全责任落实体系,每一项制度都精准发力、贴地而行,既探索了有效路径,也取得了丰富经验。

众所周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是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三地坚持目标同向,共担治理责任,在战略引领方面下好“先手棋”。进而言之,三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协同之笔共绘生态画卷,在治理蓝天碧水方面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京津冀地缘相接,生态相依,休戚与共。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化顶层设计。比如,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意见》,协同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污染天气应对、法规政策标准创新等。此外,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还印发《2024-2025年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方案》。

实现协同治理,既需要加大战略引领,共筑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也需要强化科技赋能,激发治理动能。这体现在推进智慧化监测技术应用,初步形成“天空地海”一张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数智环保体系,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各个领域。

无论科技赋能还是机制创新,都着眼于三地协同,落脚于环境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华北明珠”重焕生机。由此不能不提《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的修订与实施。在监管上“下功夫”,让制度“严”起来,深化治理力度,才能更好巩固治理效果。

协同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高效治理,协同发力,实实在在转化为区域内人民群众“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生态获得感。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不仅成为京津冀共同的生态名片,更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

我们既要看到协同治理之效,也要看到未来挑战之多。既要看到“十四五”以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要看到成绩来之不易,不可稍有懈怠。锚定目标,坚定前行,让协同之力更澎湃,让绿色之基更牢固,才能塑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