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验案惊奇〡粟龙教授针灸一次治愈产后尿潴留

粟龙教授患者一般信息:曾某,女,28岁,产后15天。2025年8月25日初诊,处暑。主诉:产后小便困难,需依赖导尿管辅助

粟龙教授

患者一般信息:曾某,女,28岁,产后15天。2025年8月25日初诊,处暑。

主诉:产后小便困难,需依赖导尿管辅助排尿15天。

现病史:患者于15天前自然分娩后,出现小便排出无力,点滴而下,继而闭塞不通,需留置导尿管方可排出。期间曾三次尝试拔除尿管,均未能自行排尿,苦不堪言。为求针灸治疗,遂来就诊。就诊时尿管留置,精神略显焦虑,纳眠尚可,恶露渐少,色质正常,大便调。

查体:下腹部稍膨隆,无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辅助检查:(门诊)泌尿系统B超示:膀胱充盈良好,残余尿量约400ml,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癃闭(肾元亏虚,膀胱气化不利)

西医诊断:产后尿潴留

治则:培元补肾,温阳化气,通利水道

治疗处理:谨守病机,法依《黄帝内经》“虚则补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之旨,立针灸治疗方案如下:

1.针灸治疗:

取穴:

仰卧位:取气海、关元、中极、大赫、太溪、三阴交。

侧卧位:取次髎、秩边(透水道)。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诸穴常规消毒。气海、关元、中极三穴,沿皮向下斜刺,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施以捻转补法;大赫穴直刺,使针感局部扩散;太溪、三阴交直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拔针后取侧卧位,次髎穴直刺,使针感向骨盆内扩散;秩边穴深刺透向水道方向,以患者觉针感向会阴部或小腹放射为佳,留针30分钟。

特殊操作:留针期间,将患者尿管夹闭,使膀胱适度充盈,以激发气化之感。

即时反馈:治疗结束后,开放尿管,患者即刻自觉有尿液流出感,膀胱充盈感较前明显。

后续处理:

鉴于首次治疗即获显效,嘱患者次日晨起后试行拔除尿管。

结果:患者拔管后成功自行排尿,畅利无阻。电话随访,痊愈,故未行第二次治疗。

临证体会:

1.引经据典,紧扣病机: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诸病源候论·产后淋涩候》有云:“因产虚损,而热气客胞内,虚则起数,热则泄少,故成淋也。”明确指出产后体虚为发病之本。患者产后气血骤虚,元气耗伤,肾气亏乏。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今肾元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膀胱,致膀胱气化无权,水液蓄积于内,故发为癃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皆为产后气血亏虚之象。谨守此“肾虚气化无权”之核心病机,立“培元补肾,温阳化气”为治则,可谓切中肯綮。

2.选穴精当,君臣有序:处方用穴深谙穴性,配伍精准。以关元、气海为君。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类经图翼》),为培肾固本、补益元气之要穴;气海为“生气之海”(《针灸大成》),功擅温补下元、益气助阳。二穴合用,旨在温壮命门之火,以助膀胱气化,直捣病本。以中极(膀胱募穴)、大赫为臣。《针灸聚英》云:“中极,膀胱募也……主治五淋,小便赤涩。”针刺募穴可直接调理膀胱腑气;大赫穴属肾经,位于小腹,邻近膀胱,能益肾气,利膀胱。此二穴共奏局部刺激、通利水道之效。以太溪、三阴交为佐使。太溪为肾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补太溪即能滋肾阴、壮肾阳;三阴交健脾益气,调和肝脾肾三经气血。二穴相配,上下呼应,共助君臣诸穴培本固元之功。

3.刺法独特,经验之谈:采用 “秩边透水道”之经验刺法,此技法深意存焉。《灵枢·官针》有“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之说,透刺法可谓其发展。秩边透水道,针感强烈,可直达病所,强力疏通膀胱经气,刺激骶神经,现代研究表明此法能有效调节逼尿肌与括约肌功能,是治疗泌尿系疾病的特效穴法。配合次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骶后孔),共开癃闭之窍。先仰卧调元气,再侧卧通经隧,次序井然,标本兼治。

4.治养结合,预防复发:重视治疗后调护,嘱患者避风寒、节劳累、调情志,并可自行轻柔按摩小腹(气海、关元处),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此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养生祛病之道。

综上所述,本案虽仅治一次而获全功,实乃粟龙教授深谙经典、辨证精准、取穴得当、刺法高超之体现,充分展示了针灸在治疗产后并发症中的独特优势与卓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