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之间发生的事,让我想起十年前那场“购岛”风波。历史好像总在重复,但仔细看,这次中国的反应其实有些不一样了。
第一,反制更像“点穴”,不是“扫射”
以前总觉得外交就是“强烈抗议”,现在发现工具箱丰富多了。比如这次:
外交部深夜发赴日旅游提醒
教育部建议谨慎考虑赴日留学
部分日本电影突然推迟上映
G20期间明确没有安排中日领导人会晤
这些动作像组合拳,而且打得很准。最直接的反应是日股旅游板块大跌——毕竟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赴日游客超过700万,是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有日本经济学家测算,这可能影响日本GDP约0.36%。
第二,道理讲得更明白

比如提到“存亡危机”这个说法,就让人想起历史上日本发动侵略的借口。有文章梳理了从“九一八”到珍珠港,日本如何一次次用“生存危机”为侵略找理由。这种历史对照,让更多人理解了问题的本质。
关于台湾,也明确点出日本殖民统治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把是非曲直摊开来讲,反而让国际社会更容易理解中方的立场。
第三,大家的反应更淡定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国内网友的反应。看到某些政客的激进言论,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一言为定”四个字。
没有过激言论,没有情绪失控,就是一种“你说要介入?那咱们就说定了”的淡定。这种心态变化很有意思——愤怒还在,但自信更多了。
这种淡定可能来自实力的变化。中国经济规模是日本的三倍多,新能源汽车正在换道超车,海军新舰艇陆续入列……这些变化大家看在眼里,心态自然不同。
几点观察
日本这次确实碰了红线。以往日本首相在台湾问题上相对谨慎,这次言论确实越界了。
中国的应对方式在变。不是简单抗议,而是多部门配合,经济、文化、外交手段并用。
最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心态。从“愤慨”到“淡定”,这种变化可能比具体反制措施影响更深远。
说到底,大国博弈就像下棋,重要的不是一时得失,而是谁更能保持定力。时间不站在挑衅者一边,而是站在能够保持战略耐心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