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门,麦香混着豆沙的甜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晨寒。灶台边,师傅正专注地揉着面团,案板上的面粉被阳光照得像撒了层碎金。“做烧饼,面是骨,馅是魂。” 师傅手上不停,说话间已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均匀的面剂。他的动作娴熟利落,十几年的手艺早已刻进肌肉记忆,每一个面剂的重量误差不超过两克。

和面的水要选清晨的井水,温度控制在 25 度左右,这样揉出的面才够筋道。发酵好的面团要经过三次揉制,每次都要揉到表面光滑如镜,才能保证烧饼外皮的层次感。张师傅说,好的烧饼皮要 “外酥里软,咬着掉渣”,这功夫急不得,得靠耐心和手感。

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豆沙馅的制作。提前泡好的红豆下锅慢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焖煮两个小时,直到红豆变得软烂如泥,再用纱布过滤掉豆皮,加入少量冰糖和一勺蜂蜜翻炒。
包馅的环节更是考验功力。擀好的面皮要薄而不破,中间厚边缘薄,这样烤的时候才不会漏馅。舀一勺饱满的豆沙放在面皮中央,用手指轻轻收拢边缘,捏出细密的褶子,再用手掌轻轻按压成长条状。每个烧饼的豆沙馅都给得十足,咬下去能感受到满满的果肉纤维,却不会因为馅料过多而显得臃肿。

将包好的烧饼,撒上几粒白芝麻,便可送入特制的吊炉中烤制。炉内的炭火是用果木点燃的,火势温和而持久,能让烧饼均匀受热。随着时间推移,烧饼的颜色渐渐从乳白变成金黄,芝麻的香气和豆沙的甜香愈发浓郁,引得等候的顾客频频探头。
“叮” 的一声,第一批豆沙烧饼新鲜出炉了。刚出炉的烧饼带着滚烫的温度,外皮泛着油亮的光泽,芝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轻轻咬下一口,“咔嚓” 一声脆响,酥皮簌簌地掉落在手心。外层的酥皮层次分明,入口即化;内层的面皮柔软劲道,吸饱了豆沙的甜汁。豆沙馅甜而不腻,沙糯中带着颗粒感,冰糖的清甜和蜂蜜的醇香在口中交织,没有多余的添加剂,只有红豆本身的自然香甜。

捧着暖乎乎的豆沙烧饼,再配上一碗现磨的豆浆,便是最惬意的早餐时光。
上班族李女士是这里的常客,每天早上都会打包两个豆沙烧饼带走:“加班熬夜的时候,吃一个热乎的豆沙烧饼,瞬间就有了力气。外面的甜品要么太甜要么太腻,只有这里的豆沙烧饼,甜得刚刚好,带着麦香和烟火气,让人觉得踏实。”
食材要新鲜,手艺要地道,才能不辜负老顾客的信任。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铺子里,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麦粉颗粒。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在追逐远方的山珍海味,却常常忽略了身边最朴素的美味。古火肴的豆沙烧饼,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复杂的工艺,却用最纯粹的食材和最真挚的匠心,制作出打动人心的味道。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记忆,一份情怀,藏着老街的烟火气,藏着最暖的人间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