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召开经济会议,可为何联合声明不涉及关税?为何只字未提中国?美国的盟友体系要崩溃了吗?
5月22日,七国集团(G7)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在加拿大落幕,按理说,这种规格的会议结束后,应该掀起一波对全球经济趋势、金融政策走向的解读热潮,成为财经圈和国际舆论的焦点。
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的这场会议却显得格外冷清。
美国财长贝森特据报表现得“异常低调”,这与美方此前走到哪都必须当人群焦点的调性很不相符。
究其原因,仍绕不开一个名字:特朗普。
G7谈判失败,声明只字未提中方
按理说,G7财长和央行行长的会,那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钱袋子和经济大计是绝对主角。
可这次的联合声明,读起来却让人一头雾水。
经济上的表述含含糊糊,唯一算得上具体的,也就提了嘴“贸易”。
至于眼下国际上最热门的词——关税,声明里愣是一个字都没有。
这还不算完,更让人意外的是,过去G7开会,几乎必谈中国,有时甚至连篇累牍,这次倒好,联合声明里连中国的影儿都找不着。
要知道,无论是关税大棒,还是想方设法限制中国发展,这两件可都是当前美国政策的重中之重。
结果呢?这场G7财长会下来,最想提的两个核心议题,声明偏偏绕开了。
从美国视角看,这局面多少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
本来想借G7这个平台,至少在口头上给中国施压,顺便也向盟友们传递信号,结果似乎没达到预期。
但换个角度,对G7里其他那六家来说,这可能是次不大不小的松口气。
至少在公开场合,他们没有被美国彻底绑上车。
G7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无论是经济利益、对华依赖,还是国内舆论压力,各国考量都不尽相同。
在中国这个议题上,越是美国想高调主导,其他国家越会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
他们未必愿意毫无保留地跟随美国的节奏,尤其在自身经济承压的当下,更多的是精算而非盲从。
美盟友致电北京
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这套操作,心里其实是门儿清的。
特别是在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这件事上,华盛顿的小九九暴露得一清二楚:想让欧洲冲在前面承担主要的法律和金融风险,自己则尽量规避,甚至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精打细算,无疑让G7内部本就存在的嫌隙更大了几分。
既然在俄罗斯问题上想让欧洲“出血”,那在对华问题上,欧洲自然也要掂量自己的得失。
美国想把欧洲彻底绑上与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的战车,但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肚子里的怨气可藏不住。
毕竟,中国是欧洲重要的市场和供应链伙伴。
真要跟中国彻底翻脸,欧洲的经济利益恐怕要吃大亏。
欧洲的企业界对此更是忧心忡忡,他们不愿意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牺牲自己在华的商业版图和全球竞争力。
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和顾虑,是欧洲对美国压力有所保留的最根本原因。
说白了,美国想让盟友们为“美国优先”或者“美国再次伟大”的剧本掏钱买单,甚至承担风险。
而G7这些盟友,当然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有自己的经济考量,这些因素让他们不可能像华盛顿那样简单地把中国定义为敌人并切断联系。
面对美国的压力,G7其他几国并非束手无策。
逻辑并不复杂:既然美国想通过施压让盟友们配合其对华策略,那么盟友们就可以通过对涉华议题采取微妙的立场,来向美国传递信号。
当然,这也是在提醒美国,别忘了G7过去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是配合过你的,他们在战略上还有价值。
也是在暗示,如果他们的根本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在对华立场上,他们也不是没有调整、甚至与中国加强合作的空间。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在G7会议前后与中方直接沟通,表达了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强调中欧要密切协调,“维护共同利益”。
欧洲领导人显然看到了,在不对抗美国的前提下,靠近中国,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能够增加自己在全球棋局中的分量,也更容易向美国争取更好的条件。
欧洲想要真正实现“战略自主”,摆脱美国的过度影响,道阻且长。
他们手里的反制牌,不像中国那样直接有效。
中国制造的很多商品对美国民众是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中国采取对等反制,美国就得掂量消费者受得了受不了。
而欧洲的产品很多与美国本土有竞争关系,欧洲若搞对等反制,说不定反倒帮了美国自家生产商,损人不利己。
这更凸显了欧洲需要寻找巧妙的应对策略,比如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以此作为提升自身地位和与美国周旋的杠杆。
可以预见,只要美国政府继续奉行这种将“盟友利益为我所用”的单边策略,就难免会有更多盟友在具体问题上与美国拉开距离,甚至主动寻求与中国等其他力量的合作。
美国利用其金融霸权、舆论优势和情报网络施压,试图维持主导地位,但欧洲并非没有自己的算盘。
比如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可能加征额外关税的调查声明,背后就是在小心翼翼地权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和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既要展现姿态,又要留有余地。
面对G7内部的这种复杂博弈和潜在的制裁风险,中国也并非被动接招。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多次表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种坚决的态度,无疑也是向G7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任何试图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面临有力的反制,而且中国的反制是有分量、有效果的。
更有意思的是,G7不少领导人眼下在国内都面临不小的政治麻烦,民意支持率不高。
他们试图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强硬或采取某些外部行动,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支持,这在国际政治中并不鲜见。
但这种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更显尴尬。
如今的世界格局,早已不是几个老玩家说了算。
参考信源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