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比甲骨文还早1000年!良渚神秘符号,是汉字鼻祖,还是一场误会?

汉字这东西,小时候老师一问,源头是哪,谁不是张口就来,甲骨文嘛。课本上画的那些龟甲兽骨,黑乎乎的一片,上面裂开的纹路里,

汉字这东西,小时候老师一问,源头是哪,谁不是张口就来,甲骨文嘛。

课本上画的那些龟甲兽骨,黑乎乎的一片,上面裂开的纹路里,藏着几个勾勾画画的符号,感觉特神秘,特古老。反正一说汉字,脑子里就是这个画面。后来才知道,考古的人拿刷子一扫,尘土飞起来,真能找到刻着字的骨头,这就是铁证,大家心里也就认定了。

可现在这事儿好像有了点新说法。

电视上,网上,一些学者坐在一起聊,嘴里冒出个地名,叫良渚,浙江那个水汽很重的地方。谁也没想到能搞出大新闻。一个五千年前的遗址,挖出来的不是金子银子,是一堆石头,玉块,还有小陶罐。这些东西表面上,居然刻着一串串的符号,刻得还挺利索,左边一个圈,右边一个叉,不是随便乱划的。

你仔细看,好几件东西上,刻的符号都一样,连顺序都没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在搞“复印”。马上就有人喊,这不就是汉字他爷爷嘛。

甲骨文的头把交椅,好像有点坐不稳了。网上随便一搜,良渚符号比甲骨文要早一千多年,这下热闹了,有人激动,有人不信,评论区里说什么的都有,“五千年前的留言板”,这个词到处都能看见。

现场直击:石钺上的“密码”

2013年的时候,庄桥坟遗址的考古现场,队员们拿着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抖掉沙土。有件东西叫石钺,长得像斧头又不是斧头,是搞仪式用的,代表身份。

谁能想到上面那几个连在一起的符号,一出来,好多专家就跑去开会了。照片放大一看,结构很规整,连贯性很强。有的像一张网,有的像一艘船,还有的像个人影。旁边的几块石头上,这些符号居然又出现了,样子还一模一样。

正常人谁会在石头上瞎写,花那么大功夫,总得有点说法才行。

这画面感一下就来了:五千年前,天色擦黑,部落里的头领或者祭司,站在石台上,搞什么仪式,手里就拿着这块石钺,一笔一划地在石头上刻。他不是在写字,心里有个样子,刻下去就定了。可能是求今年有个好收成,也可能是记下了一场胜仗。具体是啥没人知道,反正那些符号,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暗号”。

谁能想到几千年后,从泥土里被翻了出来,博物馆里戴眼镜的专家们围成一圈,对着那几道线能琢磨一宿。

良渚文化,挖出来的玉器、陶器、石器上,发现的符号特别多。单个的符号有好几百种,两三个连在一起的也不少,看着跟密码似的,一组一组的,乱糟糟里头又有点规律。谁也看不懂,就像时间长河里飘来的一封信,没写谁收,也没写谁寄的,内容全靠后人猜。

正方观点:这就是“原始文字”!

学界里吵得可厉害了。有一部分学者就说,这些就是“原始文字”,说得特别肯定。理由也摆出来了:

首先是形态固定。不管这符号出现在哪件东西上,样子都差不多。那个网,那个圈,在陶罐上是这样,在石钺上还是这样。这不是随便画的,是大家公认的“标准”,看见了就知道是啥。这不就有点像现在的字母了。

再看组合。前面说的石钺上那串“符号串”,好几个符号排着队出现,顺序还死活不变。你想想小时候学造句,主语谓语宾语,虽然没人能翻译出来,但感觉有点像在写句子。几个字拼在一起,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这可比单个符号厉害多了,一组合,功能性就上来了。

还有出土的环境。这些符号,大多是在高级的墓葬里,或者祭祀的地方,跟玉琮、玉璧、石钺这些宝贝放在一起。用在这些代表权力的东西上,肯定不是闹着玩的,八成跟神权、王权、社会管理有关系。需要用符号记事,这跟文字诞生的初衷——记录、沟通,不是一回事嘛。

所以,一部分搞古文字的专家,信心特别足,说良渚符号已经不是简单的画画了,它脱离了最原始的记事阶段,成了一个能记录语言的“原始文字系统”。甚至有人试着去解读,说有的符号可能跟“田地”、“山川”、“太阳”有关系。反正这事儿挺热的,争议也大,最后到底怎么样,还得让时间说话。

反方观点:别急,证据链还差一环!

良渚这事儿最近又闹得沸沸扬扬,就绕着一个点:五千多年前那些玉器上的刻痕,到底是不是汉字他祖宗?

支持的人底气很足:你想想良渚那会儿多厉害,那么大的古城,那么复杂的玉器,还有那水利系统,没点高级玩意儿根本玩不转。这些符号都刻在玉琮、玉璧这些贵重东西上,说明不是随便画的,肯定有大用处。有些符号你看那样子,跟后来的甲骨文、金文都有点像,那个像“王”字的符号,不就跟权力挂钩么?好多大学者,像李学勤先生,都站出来说话,觉得这就是文字的源头,是“原始文字”。

反对的人也不是瞎说,他们抓着一个最要命的点,就是证据断了链子。良渚跟商朝的甲骨文,中间隔了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里啥都没有,地上挖不出任何过渡时期的东西。这就很尴尬。你说这是祖宗,那中间这一大段空白怎么解释?甲骨文一出来就特别成熟,体系完整,根本不像刚起步的样子。良渚那几个符号跟它一比,感觉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东西,没法直接连上线。这就好比说找到了爷爷跟孙子,但中间爸爸那一代人凭空消失了,这亲子关系就不好认了。

符号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也是个大问题。甲骨文发现的单字就有四五千个,能记事能占卜,一篇卜辞几十上百字,能把一件事说得清清楚楚。良渚符号呢,来来回回就那么些,而且大多是单个出现,最多也就几个连在一起。这能记录什么复杂的事,谁也也说不好。感觉更像个族徽,或者是个标记,比如这块玉是谁家的,那个陶罐是干嘛用的。就这么个意思,离咱们说的那种能完整表达思想的文字系统,还差着一大截。

还有一个更头疼的,就是这些符号根本没法读。专家们只能看着形状猜,这个像鸟,那个像山。可文字不光是画画,它还得有读音,得能记录语言。甲骨文里的“我”字,看着像个兵器,它怎么就念“我”,代表“我”这个意思,这是有约定的。良渚这些符号念啥,谁也不知道,完全是看图说话,没有一个公认的解读方法。这就让它很难被当成真正的文字,顶多算是一种“原始记事符号”,离文字的门槛就差那么临门一脚。

跳出争论:良渚“天书”的真正价值

其实争来争去,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手里都有点证据,但谁的证据都还不完整。

这事儿的意义,可能不在于马上给良渚符号定个性,说它到底是不是文字。而是这个争论本身,让我们看到了甲骨文之前,在长江下游,已经有了一个那么发达的文明。他们已经聪明到需要用符号来管理社会,来记录想法,这本身就够了不起了。

这就像是在汉字这条大河的上游,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可能没汇入主流,但它证明了源头的丰富多样。汉字的起源可能根本就不是一条直线,更像好多条小溪汇成大河。全国各地可能都有过文字的萌芽,有的发展下去了,有的半路就断了。最后是中原的甲骨文成了主流,吸收融合了各地的智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所以,良渚这本天书,不管最后怎么认定,它都给这段历史添了浓重的一笔。至于最终的答案,估计还埋在江南的泥土里,只能等着考古的铲子哪天再给我们个惊喜。

在这之前,咱们就带着这份好奇心,慢慢看,慢慢等。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就是这些解不开的谜么。

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良渚符号更接近文字,还是更接近记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神探”推理,我们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