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网最大的问答网站上,有个网友提了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人一周只洗一次澡吗?为什么他们身上有那么重的体味?

这个问题一出来,好家伙,那可真是捅了马蜂窝,各路神仙都下场了,那场面叫一个精彩。
你瞧瞧这位中国网友,直接就开启了忽悠模式,他带着一种看破红尘的沧桑语气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已经一年多没洗澡了。

为啥呢?因为穷,交不起水费,还老停水。他可羡慕西方人,最起码一周能洗上一次。
他还说,咱们这儿,人一辈子就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去世。
最后他还特别真诚地请求西方朋友能体谅他,给他转点钱,V他五十块就行,或者直接请他出国去洗个澡。
这位老兄真是把讽刺玩明白了,但咱说句实在话,他说的这情况可能得追溯到哪个平行宇宙去了。
就说水吧,我特意去查了咱们国家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里头清清楚楚地写着,到2023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九成啊朋友们,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生活在村里的同胞,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
城市里就更不用说了。至于水费,一线城市居民用水一吨也就五块钱,五十块够我洗好几个月澡了。
这边话音刚落,另一位中国网友感觉不过瘾,又加了一把火。她双手插兜,一脸凡尔赛地说,自己在中国算是个有钱人,可洗澡这事儿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为啥呢?因为每次洗澡都得交五百美元的“洗澡税”,所以没办法,她一年也就洗一次,还是趁着春节普天同庆的时候咬牙洗的。

看到这儿我真是笑出声了,这脑洞开得比太平洋还宽。五百美元的洗澡税,换成人民币三千多块就为洗个澡。
这显然是接着上一个人的话茬,把反讽感拉满了。实际上呢?咱们国家听都没听说过洗澡税。倒是为了鼓励大家节约用水,很多地方都实行阶梯水价,就是用的越多,单价稍微贵一点。但那点钱,跟一顿饭比起来,那都算是毛毛雨了。
这幽默感,也算是咱们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吧。
这时候,一些外国网友就有点蒙圈了。
一位印度网友就很较真,她说我不信,中国的土地那么肥沃,没水哪来的肥沃土地。

还有一位印尼的朋友赶紧出来打圆场,说朋友别紧张,他们就是开个玩笑。你看,文化差异这不就来了嘛。
就在大家吵吵闹闹的时候,一位加拿大网友莎拉站了出来,像个耐心的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科普课。
莎拉先是很有礼貌地说,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接着她从两个方面解释。
第一是洗澡习惯,她说中国人跟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一样,每天或者隔天都会洗澡。特别是在咱们国家南方,夏天又热又湿,一天冲好几次凉都正常。北方冬天冷,可能频率低一点,但也不至于一周一次那么夸张。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出厂设置就不太会产生那种浓烈的体味。汗液本身是没味的,体味是汗液里的蛋白质被皮肤上的细菌分解后产生的。咱们的汗液里“料”比较少,细菌没啥“饭”吃,自然就没啥味儿了。
所以,咱们国家除臭剂、止汗露的市场远不如欧美国家大,不是因为我们不讲卫生,而是因为大部分人真的用不着。
一个美国网友也来作证,说他孩子的爸爸是韩国人,就从来不用除臭剂,身上也没味。

说实话,看完这一圈讨论,我又觉得好笑又有点感慨。
一方面觉得咱们的同胞太有才了,用这种自黑的方式四两拨千斤,把一个带着偏见的问题变成了大型段子现场,这种幽默和自信,我给满分。
但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无奈,都2025年了,还有人对中国抱着这样陈旧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刻板印象。
古人韩愈在《原道》里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你坐在井底看天,说天很小,不是因为天真的小,而是因为你的视野太小了。
对于那些还坐在“偏见”这口井里的朋友,我们也不必生气。就像那些可爱的网友一样,有时候用幽默化解尴尬,有时候像那位加拿大朋友一样,用事实和科学耐心解释。
我们敞开大门,欢迎他们自己跳出井口,来看看真实的天空有多大,来看看一个真实、立体、干净又卫生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
到那时候,我想他们不仅会爱上这里的美食和风景,可能还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儿的沐浴露和香皂等生活卫浴用品,超市里也是琳琅满目,卖得好着呢。
#中国网友反讽名场面 #老外误解中国洗澡真相幽默化解文化偏见#问答网站Quora
声明:尊敬的读者和平台,本文内容90%为本人自己写的,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内容经过严格审核,文章宗旨为倡导正能量,无不良引导,望知悉。
参考来源:
1.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第二号)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10-31
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1-12
3.A Functional ABCC11 Allele Is Essential in the Biochemical Formation of Human Axillary Odor 来源: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Volume 130, Issue 2, February 20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