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持续缺货,供不应求,AI眼镜迎来“iPhone时刻”了么?|对谈Rokid

作者|李静林进入11月,距离Rokid Glasses正式发售过去两个月,Rokid乐奇再有新动作,他们与全球视光行业巨

作者|李静林

进入11月,距离Rokid Glasses正式发售过去两个月,Rokid乐奇再有新动作,他们与全球视光行业巨头依视路旗下品牌BOLON眼镜合作研发的BOLON AI Glasses 在10月30日正式开售。

这是一款无显示功能的AI眼镜,预售价2199元。对标智能眼镜目前的销售王者Ray-Ban Meta。后者已经售出超过200万副。

与此同时Rokid Glasses的贯穿了一年的热度还在持续。去年11月发布,今年6月首台量产版Rokid Glasses下线,7月底产品全球预售订单就达到30万台。今年9月起,Rokid Glasses正式在主流电商平台及线下眼镜门店批量上市,上市5天时间,卖爆4万台,当月产能在月初就已经被排满。

缺货是常态。

“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上,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今年2月在杭州余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乐奇创始人CEO祝铭明佩戴还未售卖的Rokid Glasses,用这样的开场白进行了一场脱稿演讲。祝铭明手指着眼镜说,“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家,这绝对是代表全球最先进的AR技术……我平时工作和生活基本都戴着它,尤其是出差,已经完全可以代替原先的平板和电脑了。”

这段视频迅速火遍网络,24小时播放量破亿。

Rokid乐奇这家杭州公司一炮而红,杭州“六小龙”由此变为“七小龙”。这次演讲前三天,游戏科学冯骥、宇树科技王兴兴、DeepSeek的梁文锋、强脑科技的韩壁丞聚在祝铭明家吃饭,回头看倒是颇有些召唤神龙的意味。

这是一次未经设计的意外走红,却对Rokid乐奇同时起到提速和降速的双重作用。

AI眼镜迅速走入大众视野,加速了产品品类的普及,Rokid乐奇相关负责人给剁椒打了个比方:“如果没有这次走红,人们对产品和这家公司的认知需要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如果原来的过程需要100天,因为这件事可能就缩短为30天。”

但Rokid Glasses的发售时间被推迟了。Rokid乐奇方面告诉剁椒,原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售,但随着产品的爆火,公司首先产生的是压力。被更多人看到意味着产品一旦上市会面对更严苛的挑剔,“我们重新设计了眼镜的外观,让它更接近日常佩戴的眼镜,软件方面做了一些迭代。9月正式发售时就是一款更成熟的产品了。”

到现在Rokid Glasses 正式发售两月,期间各大品牌的AI、AR眼镜也陆续发布,「百镜大战」硝烟四起。小米、夸克、雷鸟......恰逢巨头入场之前,Rokid乐奇用十年蓄力抢先一步发布了自己的产品。

“一位骨科医生给我们发回一段视频,是他做手术第一视角全过程,这是令我们完全没想到的产品使用场景。”Rokid乐奇相关负责人向我们讲述了产品在用户手中完全意料之外的使用方式。

Rokid Glasses仅有49克,除了因为考虑续航导致的镜腿粗壮,外观与一款普通黑框眼镜没有太大差别。在这样一款眼镜里,塞下了诸如提词器、拍照摄像、翻译、问答搜索、音乐、识别物体、声纹支付等诸多操作。

剁椒团队在两周时间里全面体验了Rokid Glasses的各项功能,对这款前沿的黑科技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Rokid Glasses的翻译功能

提词器功能是Rokid Glasses最先被大众认知的功能。在祝铭明爆火的视频里,提词器翻页的功能还需要通过轻触一枚戒指下达指令。看起来很酷炫,但痛点也很明显,增加手部操作会分散注意力,固定的动作带来演讲节奏的停顿等等。

早在产品正式发售前,4月Rokid乐奇就对这项功能做了升级,基于算法,根据演讲者的语速和演讲节奏自动匹配文稿。只需在App里打开智能滚动选型,讲稿就会自动翻页,演讲者念到哪儿提词器就能滚动到那里。

导航功能,剁椒在步行、骑行以及驾车场景中都进行了体验。语音呼唤乐奇,说出导航目的地指令,在眼镜偏下方就会出现指引,9月30日之前,显示的内容还只是方向箭头与一些基础的数字信息,例如速度、公里数等。国庆前后Rokid Glasses针对导航做了一次升级,在显示中加入了小地图模式,显示信息更全面。类比起来,升级前的导航是Apple Watch的显示程度,升级之后就更接近手机屏幕展示的信息容量。

剁椒初次体验时,尤其在骑行和开车场景中对眼镜上的导航信息稍有不适应,尤其在视角远近切换后,需要一个调焦的过程。但多次使用后,骑行中导航信息会恰好出现在视线前方的路面上。开车时导航信息出现在人眼4米处的范围内,更像一款可随视线移动的HUD。

Rokid Glasses的导航界面

总体来说,步行、休闲骑行解放双手,且基本没有安全隐患,开车时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就像手机、乃至新能源汽车产品一样,当硬件量产交付后,产品的使用体验多要依靠软件更新来不断提升和改进。据剁椒了解,Rokid的产品和研发团队很卷,软件更新节奏很快,基本半个月到一个月就会有一次版本更新。

有用户反馈,从F码到手至9月已经进行了五六次OTA更新,且Rokid乐奇的产品更新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使用体验实实在在的优化。Rokid乐奇相关负责人给剁椒举例,公司的算法等团队仅针对拍照功能就进行了多次升级,夜景、锐化、颜色都会调整,几乎每一次更新都会涉及拍照功能的提升。

Rokid Glasses的翻译功能

祝铭明在采访中曾对心目中的「好产品」做过四个维度定义:想用、要用、天天用、买得起。他是位务实的科技创业者,从不会大谈改变世界,也坦言Rokid不是一家擅长把握市场风向的公司,不看重周期,不在意概念,只想做出有趣的好产品。

延缓产品上市、高频次OTA更新,即便祝铭明认为Rokid Glasses已经是当前市场上综合体验最好的产品,但他依然会觉得不够、不足。

如果用更苛刻的眼光看,Rokid乐奇,或者整个智能眼镜给到的基础功能并不算丰富,也很难深入嵌套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

不过Rokid乐奇找到了他们的解法——做软件和更基础的生态开发,更多个性化功能交给开发者。Rokid乐奇方面告诉剁椒:“我们定义自己是操作系统公司,系统做好才能有好的生态,好的生态就能吸引到更多优质开发者。”

生态,是Rokid以及祝铭明从用户体验角度考虑,做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将苹果生态定义为基于硬件、操作系统、云服务构成的闭环生态,那么Rokid乐奇的生态则是由智能设备硬件、开放的软件和系统能力、开发者社区及庞大的开发者所构成——通常,生态建设不是一家创业公司可以承载的业务投入体量。

祝铭明在接受播客节目《摊牌|创业观察》时说:“我们不把自己当创业公司,也不把自己当大公司,我们唯一考虑的是,如果没有生态,用户体验会怎样。所以当我们在早期就意识到做生态会让这个产品更有趣时,尽管很吃力,也是该做的事情。”

据剁椒了解,目前Rokid激活的活跃开发者15000名个人开发者,500家企业开发者。祝铭明在采访中提到,Rokid AR产品在文博领域已经占据99%市占率,而在重工业领域也有约60%的企业在使用Rokid产品。

开发者带给Rokid乐奇产品的想象力可能是没有天花板的。

AR Lite的植物大战僵尸界面

祝铭明讲到,目前全网唯一AR 3D版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就在Rokid AR产品AR Lite上。虽然是一个听起来小小的创意尝试,但在游戏行业中却掀起了一阵热潮,这是传统经典的塔防类游戏第一次给玩家带来3D立体空间的体验,打破了原本平面的束缚。

相关负责人也给剁椒举了有趣的案例:依托Rokid Glasses的提词器功能,将电子书内容放置其中,开发出阅读器功能,能看小说,还带自动滚动。类比在鸿蒙系统里,看小说翻页还需要一个眼部的动作才能实现。

开发者带来更多功能,可有效拓展智能眼镜硬件的使用边界。以AR Lite的数据为例,Rokid产品的周活数据超过70%,每天平均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

甚至AR眼镜的功能早已不局限在娱乐,而进入生产力领域。在一些公开报道里,开发者周勇俊和他的团队便利用AR开发鹰潭JMT工厂漫游巡检系统。传统的工厂巡查员得一边操作手机,一边检查设备,每台设备的检修过程得耗时10-20分钟不等。但通过AR眼镜可以直接在空间中查看后台数据,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成倍提升。

中国联通,美的、特检院等大型企业、单位也都接入了Rokid乐奇系统之中。

事实上,目前智能眼镜的从业者也开始想到,受限于当下的硬件条件和AI适用范围,或许不久市面上的AI眼镜功能会逐渐走向趋同。那么品牌的核心优势和壁垒可以从何处体现呢?Rokid乐奇告诉剁椒:“我们的生态和开发者,可能就是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如果说祝铭明和Rokid乐奇的走红对行业有着标志性的价值,在国际市场上,Ray-Ban Meta的畅销,更是几乎预示着智能眼镜打开了消费级市场的入口。

今年上半年,售价800美元左右的Ray-Ban Meta累计卖出200多万副,而雷朋公司计划2026把产能扩大到1000万副。Meta在智能眼镜市场独占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2年Google Glass发布会上,祝铭明种下了一颗智能眼镜创业的种子。尽管三年之后Google glass项目就宣告失败,但给行业留下了“眼镜即终端”的产品概念。十年创业,如今Rokid乐奇面前是另一个来自美国的巨头Meta。

Meta的大卖给智能眼镜行业划下了另一道分水岭:让外界意识AI眼镜的商业化潜力,AI和AR的结合,正是当下智能眼镜市场的主基调。扎克伯格曾说:“不具有显示功能的AI眼镜,只是AR发展不成熟的一个产物”,AI的加入,让AR眼镜具备了从“炫技”到“实用”的跨越。

智能眼镜行业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内容展现力、续航和轻量化(可佩戴性)。传统AR眼镜呈现效果好,高分辨率、高画质、全彩成像,但不得已牺牲了佩戴性。AI的介入,相当于给普通眼镜增加了AI小助手,增加了诸如听歌、拍照等功能,依然保持着轻量化,但成像效果是打折扣的。

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三角只能取其二,无法做到完美。因此在Rokid乐奇内部有两条产品线,一个是AR产品线,一个是AI产品线。祝铭明表示:“Rokid从创立第一天起就坚定了AI+AR技术路线,AI Lab和AR Lab几乎同时间成立。”

在Rokid乐奇看来,AI+AR也是未来最有可能解决智能眼镜不可能三角的技术路线。至于这个前景何时可以实现,Rokid的判断是3-5年。而轻量化的光学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会左右行业的演进效率。例如MicroLED、光波导等技术的成熟。

不久前,36氪报道,上海显耀显示科技(JBD)获得10亿美元B2轮融资,刷新了全球MicroLED微显示领域的单笔融资纪录。JBD的融资目的正是要用于合作伙伴消费级AR产品的建设。

科技投资人王晶在她的播客中对MicroLED的工作方式做了清晰的解释:MicroLED就是把手机屏幕大小的像素浓缩到米粒大小的屏幕上,然后把米粒大小的屏幕做成光机,装进眼镜腿里,同时搭配光波导镜片,画面投射到用户面前。

JBD一长串客户名单里,就包括了Rokid Glasses、影目科技INMO GO2、微光科技玄景M5、雷鸟X3 Pro、亮亮视野Leion Hey2、夸克AI眼镜、Halliday等国内知名品牌。JBD还拿到了国际科技巨头的量产订单。

目前AI眼镜行业中,品牌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大交互范式,“光波导显示派”,“无屏语音派”和“空间计算派”。光波导技术,是目前更为主流的趋势和方向。

Rokid Glasses的光波导解决方案到底有多重要?其采用的纳米微晶玻璃镜片,能将透光率提升到95%,抗摔性能增强3倍,更是因为这个重要组件的应用,才能把眼镜重量压缩至49克。一般情况下,人类佩戴超过50克的眼镜就会产生不适感。

供应链端的技术突破和成熟,技术路线的选择,是一款科技设备能否成为消费级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Meta领路,Rokid乐奇经过十年沉淀后的率先卡位,已经叫嚷了两年的“百镜大战”,在近期突然烽烟四起。关键在于巨头的入场。

10月24日凌晨,在今年七月WAIC上发布的夸克AI眼镜在线开启预售。双11期间叠加各类优惠后的到手价为3329元,不过据夸克内部表示当前价格并非最终的官方售价,年底产品发布会正式公布售价。夸克也打出了硬件产品远超全球同类产品的营销话术。高德导航、支付宝、飞猪,阿里系产品生态装几乎都装进眼镜里。

夸克乃至阿里的入局并不意外,10余年前祝铭明还是阿里员工,甚至一度纠结过要在阿里内部创业还是自己独立单干。如今两个渊源颇深的公司直接在正面战场形成了交锋。

10月23日,雷鸟创新在RayNeo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雷鸟Air 4系列AR眼镜。这是一款主打轻量化、高显示的产品,专注在影像、画质、调音等方面的AR眼镜,主打相比其他眼镜产品更好的观影、试听体验。

雷鸟 Air4

五个月前,小米发布了自己的首款AI 眼镜,依旧彰显了价格屠夫和雷军两大标签,1999元的价格,雷军在视频里的体验,直接拉升了小米眼镜的关注度。首销就达到4万台。

在供应链日趋成熟,产品理念和解决方案愈发透明的现在,国内厂商的产品思路像极了做手机和造车,不去做过多更前沿的交互方式创新,而是直接找准场景和一一对应的功能价值,让AI眼镜变得立刻可用。显然这是一种深入考量商业化效果的产品设计思路。是一种更加务实的经营思路。

小米AI Glasses

但AI眼镜迎来“iPhone时刻”了么?或许现在下结论还早。

Rokid乐奇告诉剁椒,预计Rokid Glases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量在100万台。而目前Mata之外的所有品牌相加都还没有卖到100万台。而且过去更早被尝试的是AR眼镜,行业整体大转向AI仅仅是一年多前才发生的事实。

AI眼镜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至少从目前来看还很难下定论。各品牌和厂商都在探索着眼镜与不同生活场景的契合度,以及追求着实用体验上的飞跃。

创新风潮下,总会有人乘风,也有人造浪。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至少经历了几波周期后,十年如一日的Rokid还在牌桌上,而且跻身到行业前列,至少在祝铭明和Rokid眼中,打造下一代移动终端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